作为一名家长或者老师,你可能会面对孩子或学生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数学?”然后接下来又会问:“什么时候才会用到这玩意儿?”或者“数学对我平时的生活起什么作用?”
当孩子们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似乎觉得数学仅仅是只在课堂上才有用的学科。
作为家长,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下面是大学的数学教师Kevin Larkin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帮助你找到思路,并和你的孩子一起讨论关于数学实用性的问题。
孩子们在问类似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们通常说的是在学校学习数学时的经历和感受,而并非数学本身。
很多报告显示,学生们对数学学习呈消极态度的情况在持续增长,甚至在小学里就已有这样的情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数学教学的枯燥性。
比如说,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先解决A,然后B,再次C,这样一个机械枯燥的演算过程并不能让孩子们了解到每一步骤的意义。
据Larkin的调查,他发现一些8岁的学生已经自认“不会在数学科目上有好成绩”,他们用“愤怒”“难过”“厌恶”和“无聊”来描述对学习数学的态度。
他们的反应是,“什么时候才会用得上这玩意儿?”
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着重于技能,比如说学习如何确定图形的内角大小,用公式计算出体积和容量,而并非了解数学本身。
数学学的是规律,以及用数量、形状和相互间关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的世界。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们对数学的认知完全是跟着老师做题,而非自己推测和了解如何测量角度或计算体积和容量等。
在大学教书的时候,Larkin经常和他的学生们打这样一个比喻:数学技能就如同弹钢琴。就算了解钢琴的构架也并不能把你塑造成莫扎特。同样的,知道了现象、公式和规则,尽管这也很重要,但是这也不意味着你能成为数学家。
要拓展对数学的认识并非局限于完成作业就行,而要建立在兴趣、与生活的相关性并积极投入运用这些方面。由于数学在计算生产效率和实施就业机会的实用性,从而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影响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在生活实践上提供运用到数学能力的机会。比如在体育运动时用数学方法确定地点和方位,学习音乐时用数学思维思考其规律,亦或是在学习视觉艺术时用到透视的方法。
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们在每天的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比如,在旅行中让孩子们寻找车牌号码的不同类型(数字是连贯的像3、4、5,还是不连贯的素数‘又称止数’2、5、7,又或是平方数144);可以让他们使用手机导航程序预测走哪条路线更快;或者让他们确认他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有多少时间被广告占用了。
“数学对我平时的生活起什么作用了吗?”
其实,在和孩子们的对话交流中,我们要留意在日常中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内容,而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举例来说,运用导航、可能性的判断、测量和评估,或者听政客们、推销人员的统计数据等等,这些都是数学。
由于在学校中,数学科目着重于教授算数的技能而非解决实际问题,年轻学子们对该学科产生望而生畏的情绪。
过分强调对数学技能的学习(数学现象和公式)而非如数学家般研究数学(培养推理、解决问题、建立模型等)会让年轻人对数学更加怯步,影响学生们将来在高中和大学选择学习数学的兴趣。
2000年至2014年间,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比例从11.9%跌至9.6%,而学习中级数学的学生从25%跌至19.1%。
一个普遍的错误概念是,只有几个职业是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的。但事实是,大部分职业,比如护士、飞行员、时装设计师、建筑工、记者、卡车司机,他们每天都用到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
这些技能并不会在范围狭隘的国际测试,如国际数学和科学能力测试(TIMMS)和全球学生评估测验(PISA)中获得检测。
所以,干嘛要学数学呢?
下次你的孩子如果再问你 “干嘛要学数学”时,Larkin老师的回答就是,数学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为什么圣诞节时买礼物更贵);可以帮助预测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计算出他们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未来被用在健康早餐包装盒上的可能性);或者在最新的电脑游戏中为他们的英雄解开通关密码。
------------END--------------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