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不温不火,牛皮市中成交也日渐萎缩,上周平均每天成交995亿港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平安好医生(1833.HK)招股冻结资金3768亿港元,对大市也有一定影响,在平安好医生冻结资金期间,恒生指数下跌0.35%。
不过新股认购的冻结资金对大市影响也是非常有限的,拿平安好医生来说,冻结了几千亿港元,大市也不过只跌了一点点而已。更者,平安好医生公布中签结果后,资金解冻,大市也并没有随之反弹。所以,该看美股还是得看美股,该关注特朗普的就不要太关心平安好医生。
平安好医生IPO的表演已经结束了,紧随而来的是雷军的小米,上周四,小米正式在香港交易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根据招股书显示,小米MIUI月活跃用户大约1.9亿,MIUI论坛有超过900万月活用户,拥有5个以上非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的小米互联网产品的“米粉”数量超过140万。
小米2017年收入1146.2亿元人民币,年度亏损438.9亿,除去“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的亏损,去年净利润53亿人民币。
根据港媒报道,小米约6月中招股,最快6月底至7月初挂牌。小米料为“同股不同权”新股打头阵,预料集资至少100亿美元(785亿港元),或成为今年集资额最大新股。小编整理了近十年集资额较大的新股发行数据,看看能得出哪些结论。
首先,可以看出金融股绝对是集资大户,占据了大半个表格,9只股票中有7只是金融股。由于体量巨大,不论是充实资本金还是用作业务运营资金,金融业的公司一张口都不是小数目,加上的良好的信用背书,集资额都不会少。另外,2006年上市的工商银行(1398.HK)集资超过1200亿港元紧随友邦(1299.HK)之后。
不过,金融企业并不是说开业就开业,该上的也都上的差不多了,未来集资大户势必被各行各业的“独角兽”所替代。
根据捷利交易宝AiPO统计,2018年首季度香港IPO集资总额为243亿元,按年上升81%,其中主板上巿公司集资额221亿元,GEM上巿公司集资额22亿元。
其次,冻结资金的多少,对大市的确有些影响,但不是唯一因素。例如2015年6月上市的华泰证券(6886.HK)公开招股时获得超过26万人参与认购,冻结资金约4870亿港元,相当于其公开发售部分集资额17.36亿港元的约280倍。但其对大市抽水的影响并不明显,当时大市主要停留在一波小牛行情之后的震荡走势,受惠于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即将启动的利好因素,华泰证券以及早其两个月上市的广发证券(1776.HK)都在IPO首日获得了不错的表现。
另外一只在发行阶段抽水较多的中广核电力(1816.HK)在IPO招股阶段冻结了逾3500亿港元,申购人数超过十万,恒指在其招股冻结资金的阶段共下跌2.6%,原因并不在中广核电力的抽水,更多是因为紧随中广核之后还有一只巨无霸开始招股:万达商业地产(3699.HK,已退市,现为光大永年),万达当时集资额也超过了300亿,连续重磅股票的上市对市场抽水效应明显,不过也正因为这些巨无霸的公司,当年港交所才得以站上全球IPO集资额榜首。
史上冻资最大的当属2008年上市的中国铁建(1186.HK),当时冻结市场认购资金达5354亿港元,第二位是阅文(772.HK)的5200亿。
还有一点就是,集资额的大小以及冻结资金的多少与IPO首日涨跌幅没有直接关系,可以看到表中大部分新股在IPO首日都是上涨的,那是因为这些重磅股票的质地本身就比其他一般公司要优越,例如广发证券上市时披露的净利润是50个亿,并且比上一财年上涨近八成。这种优质公司上市首日破发的理由本来就不多,加上市场投资新股的气氛在上市前铺天盖地的报导中燃爆,这些重磅股票的首日表现都不是很差。
再回来看看上周五刚刚上市的平安好医生,表现差强人意,不过其公司本身质量就比不上之前那些金融股,虽然带着“独角兽”的光环,最终理性的市场表现证明了独角兽不好使,公司基本面或许更重要。
至于认购时冻结资金多少,市场气氛有多热烈,可能真是昙花一现的炒作借口。运气好的投资者在暗盘卖掉的话每手估计有千把块的收益,留到IPO首日再卖...
不过打新并不只是首日卖出这一种玩法,次新股的表现也一直吸人眼球,还是那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为拓宽香港上市制度而新修订的《上市规则》已于4月30日生效,这是香港25年来最大上市制度改革,将激发香港资本市场新活力。这也预示着,未来新来香港上市的企业中,生物科技公司的数量会更多,而“同股不同权”公司的规模会更大。
小米,作为首个在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权”,关注度更高,若真在6、7月上市,A股入摩相信会利好港股整体市况,亏损的小米在顺风车上能否坐稳,我们拭目以待。
小编周围的朋友依然在咨询港股开户打新的事,例如尊嘉这种不收打新手续费的券商以及有暗盘交易的辉立证券都是这些新用户的开户首选,他们大多是为了在内地互联网公司的IPO中分一杯羹,但是,能不能分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