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宇宙中的星球比作科学家的孩子们,那么他们最钟爱的一个莫过于那颗红色星球——火星了。看看在火星上的砸的前就能一目了然。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派了 21 个功能不同的航天器去研究火星。现在,仍有两位“同志”坚守阵地,它俩是“好奇”号和“凤凰”号。此外,还有六颗人造卫星。
但是这些探测器都无法探测火星内部的地址结构,所以 NASA 又发射了一个探测器到火星上去,这个名字叫做“洞察号”。
北京时间 2018 年 5 月 5 日 19 时 5 分(美国东部时间 5 月 5 日 7 时 5 分),NASA 将“洞察号”送上火星,此次任务名为“利用地震调查、大地测量和热传输进行内部勘探”火星任务。
“洞察号”搭载的是联合发射联盟公司(ULA)的“大力神(Atlas)V-401”火箭,从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是美国西海岸首次进行的行星际发射任务。
“洞察号”是人类首个用于探测火星内部结构的着陆器,它与“洞察”号和“凤凰”号这类着陆器不同,因为它不会像后者一样到处漫游,而是根植于一个地点,探测其周边情况。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之前不是也有探测器研究过火星上的峡谷、火山、岩石和土壤啥的吗?是的,但是之前的探测器研究的都是火星表面的东西。
而这次“洞察号”则要探测火星内部结构,要想研究火星的最早演化历史,就必须深入火星地下。
由于火星的地质活动不如地球活跃,因此,它实际上更完整地保留了自身核、幔和壳等的历史记录。
NASA 官网十分生动的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火星新成员,他们说“洞察号”不仅仅是一个火星任务,它充当的是探险者的角色。
45 亿年来,它将成为人类首个火星“体检师”,给火星把脉(内部活动)、“测体温”和“反射作用”(行星由于太阳及其卫星引力产生的抖动)。
然后这些数据会被传回地球,科学家们就有宝贵的资料来研究火星的历史、内部构造和活动了。
科学家们的最终目的是找到太阳系内包括地球在内的岩石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历程。
那么“洞察号”会携带哪些高端设备呢?对于这个问题,“洞察”号任务调查员之一马克·潘宁为我们做了解答。
"洞察号"将携带两款专业设备:由法国、德国、瑞士科研团队和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等联合研制的“内部结构地震试验(SEIS)”,以及由德国空间局(DLR)提供的“热流和物理学性能探测套件”(HP3)。
“洞察”号的着陆地点位于“好奇”号漫游车略北一点的位置,这个地方叫做“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
着陆后,它将花上两个月,利用机械臂将SEIS置于火星表面。据《大众科学》网站报道,这台特制的地震仪非常灵敏,能监测到原子距离的地面运动。
因此,就算火星只发生了原子距离的震动,“洞察”号也能捕捉到,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勾勒出火星内部结构的演化历程。
艺术家描绘的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SEIS)概念图。来源:NASA官网
下一步出场的就是”洞察号“上的名为 HP3 的大型温度计。这个温度计可了不得,它能深入火星地面下 5 米,并将在土壤中停留整整一个火星年(687 个地球日)。
HP3 的主要任务就是测量火星在绕太阳转动时其内部温度变化情况,并以此来推测火星内部的流动方式,和热量对火星地质结构构成的影响。
除了这个温度计,还有一个“旋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RISE),它时由 JPL 领导研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火星旋转进行精确测量,从而揭示火星内核的特征,以及内核与幔的相互影响。
”洞察号“此行并不孤单,因为有一个NASA独立技术实验跟它一起作伴。这个实验是“火星立方星一号” (MarCO)。
MarCO 由两个迷你宇宙飞船组成,人类首次将立方体卫星技术搬上太空。这两颗卫星的任务是建立通信和为导航。
有趣的是NASA用《机器总动员》中的动漫机器人名字为其命名,它俩分别叫做“瓦力”(Wall-E)和“伊娃”(Eva)。
这两个小家伙会跟随并纪录”洞察号“进入大气层的过程,并将数据传回地球,帮助科学家啊们确认”洞察号“是否安全着陆。
这两个小家伙可能将引发太空通信的一场变革。因为用传统方式进行通信时,进入大气层的航天器要依靠较大型卫星完成中继通信,但只有在航天器到达行星时才能工作。
但是像“火星立方星一号”这样的小型卫星就不一样了,它可以一路进行追踪并更新任务信息,给任务增加保险系数。
NASA 的态度很乐观,如果一切都很顺利,”洞察号“将会进一步揭开那颗红色星球的神秘面纱,这次它要带领我们去观看火星的内部,不知道它的内部是不是也是红色的。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