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是个身份低如草芥的小人物。她一家五口守着几亩薄田过活,生活水平连贾府中的仆人都不及。一次偶然机会来荣国府“打秋风”,却让她与贾府里当权人物结下了友情。于她来说自此改变了困顿的生活,于贾府来说施舍结下了善缘。这位村姥姥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讨得贾府上层人物的欢心?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贾府里有幅著名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刘姥姥这种村妪没有“学问”,不会“文章”。但是,她以自己几十年的生活阅历做底,感悟出待人处事的原则方法,让她有了不一般的见识。
从她第一次出场时就体现出这位村姥姥的见识水平。家里日子穷得过不下去时,女婿只会“在家寻气恼”,没半点主意。她就提出去贾府“打秋风”的方案。女婿对此嗤之以鼻,但她却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就显现出刘姥姥遇事态度积极,看问题充满正能量。
二进荣国府时,正巧史太君最近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说话”。况且刘姥姥又老又穷,也符合她的扶贫标准(史太君怜贫恤老)。两位身份地位有着天壤之别的老太太头次见面,刘姥姥就体现出了对世事的洞明,人情练达的高水准。
一见面,她恰到好处地称呼史太君为“老寿星”。对于“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的史太君来说,现阶段最主要任务是追求长寿。刘姥姥的称呼一下就点到了位。
聊天过程体现了刘姥姥话题高手、现场应变等多重能力。她给史太君讲村里的新鲜事,口才比专业说书人都好。她知道史太君的世面大,世上什么好东西没见过,于是就拣吉利的、有彩头的故事来讲。而且这些故事还是她现场发挥信口编来的,叙述得丝毫不打绊子,思维敏捷极了。
第一个故事她讲的是美女雪里抽柴取暖。正好府内有处起火,“柴”与“火”相关,刘姥姥马上知趣地打住了,又编了下一个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倒勾起了宝玉的“花痴”,以至于情哥哥偏寻根追底。第二个故事刘姥姥讲的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常年信佛,改变了无孙子的命运。故事体现了高寿、有信仰、有乖孙三个主题思想,这正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思。
贾府实权派人物王熙凤也很看重刘姥姥的见识和高寿。要借她的福气给自己女儿取名。本来认为女儿生在七夕乞巧节不吉利。但刘姥姥到底有智慧,提出了“以毒攻毒”的方法,取名“巧姐”,令王熙凤十分满意,二人结下了友情。弥留之际的凤姐居然能将巧姐“托孤”刘姥姥,更说明二人情意之深。
通情识趣,心底善良
刘姥姥的到来让史太君兴致极高,一天内连续两次在荣国府大开筵席。在筵席上,刘姥姥以女郭德纲身份(篾片相公)给贾府上下带来了笑声笑语。通篇来看,奥斯卡真是欠刘姥姥一个小金人!
刘姥姥的开场白绝对有水平。她很突兀地来了段“老刘老刘,饭量大如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众人毫无防备,待反应过来笑得千姿百态,现场气氛一下子就推向了高潮。但是主角老刘却一味鼓着腮帮子不笑,更显滑稽。
接下来刘姥姥又独秀了长筷子夹鸽子蛋、吃茄鲞、大杯吃酒、行酒令等节目,无论动作还是语言,简直一个人就是一出戏。刘姥姥的酒令颇具幽默,什么“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接了个大倭瓜”取材于乡村寻常事物,大俗即大雅,在特定场合显得更加诙谐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刘姥姥知道大家是拿她取笑,不但不气恼,还很会配合,因为她也想让史太君高兴。对这位贾府统治者,她是真心实意的喜好,发自心底的佩服,并不像贾府里很多人巴结讨好史太君为的是谋私利。后来史太君病逝的噩耗传到她耳朵里,当时她正在地里打豆子,立刻就唬瘫了,可见刘姥姥待人的一片赤诚之心。
知恩图报,患难真情
刘姥姥第一次去贾府打秋风得了二十两银子,回家后改善了生活。她没有忘记贾府恩情,特意在丰收后为贾府送去新鲜瓜果蔬菜作为报答。虽然这些玩意儿对于大富大贵的贾府来说很不值钱,但是礼轻人意重。她想着贾府的主子们平时大鱼大肉吃腻了,来点儿地里新摘果蔬换换口味。果然她的礼物让贾府最高统治者史太君都点赞。在临别时,鸳鸯还特别嘱咐她以后把家里的新鲜蔬菜常送些来,说明刘姥姥的“礼物”虽然价值“轻”,但是恰到好处。
刘姥姥的报恩还体现在她在贾府发生变故后,不但没有疏远,还在关键之时挺身而出救助巧姐。当巧姐遭到狠兄恶舅算计时,平日里精明能干的王夫人和平儿都一筹莫展,没了主张。反倒是来串门的刘姥姥听完事情经过后,哈哈一笑,计从心来。刘姥姥没什么文化,但是会活学活用,他的计策来自“鼓词儿”,方案就是“扔崩完事儿”,三十六计走为上。
在刘姥姥的帮助下,巧姐顺利逃脱樊笼。在刘家借住期间,姥姥一家待她相当热情。村里正好有户富裕人家,家里有个与巧姐年纪相当,又知书达礼的好后生,由刘姥姥从中牵线还为巧姐做成了好姻缘(高鹗的意思)。刘姥姥不忘旧恩,救人救彻,帮人到底。
刘姥姥这位与贾府地位悬殊、血缘不亲的“亲友”最后反倒周济了“树倒猢狲散”的贾府。她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在薄凉的现实世界里令人倍感温暖。
文:刘樱姝
参考文献:《红楼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