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孔子为学的六大法宝

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孔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并且学以致用。孔子为学有六大法宝,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和用学。

1.好学

孔子曾经根据是否愿意学习,把人分成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把自己划为第二类。在《述而篇》中,孔子这样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中,孔子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好学。

《论语》中叶公曾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当时没有回答。后来,孔子这样告诉子路:“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是努力学习,发愤忘食。

孔子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还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晚年的孔子为了学习《易经》,曾韦编三绝。学习是孔子生命的起点,也是孔子生命的终点。学习,不断的学习,向所有人学习,学习一切知识,最后成为集大成者,构成了孔子一生的主旋律。

在《泰伯篇》中,孔子特别嘱咐他的学生们要“笃信好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2.乐学

孔子特别喜欢学习,这一点在《论语》中有许多体现。比如在《论语》的开篇《学而篇》中,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们必须怀着喜悦的心情对待学习。

孔子认为,对学习的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不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国人常讲孔颜乐处。孔子和颜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一个快乐的心情。

在《述而篇入中,孔子如是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贫困中快乐学习的颜回得到孔子的由衷赞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博学

博学,学习人类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在《论语》当中,“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现过三次。这是《论语》当中唯一出现过三次的一段文字。

前两次见《雍也篇》和《颜渊篇》,文字略有不同。《雍也》讲“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而《颜渊篇》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少“君子”二字。最后一次见《子罕篇》,是颜渊说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意思一样,只是变了个说法。

孔子教育的目的是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君子。何谓君子?仁者也。孔子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除了“仁”这个最本质的东西以外,君子身上还必须有”文”。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各种技能、文化知识均可看成“文”。比如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可纳入到“文”的范畴。

“博学于文”的另一种表达叫“君子不器”。一般的解释是,君子不是器皿(器皿的用途比较单一),君子要有多方面的才能。

关于君子不器,孔子与子贡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在《公冶长篇》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认真归纳可见,孔子教弟子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事。下面的这段话被认为是孔子制定的教育方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应当是“博当于文”的主要内容。

在《论语》中,曾明确指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不仅教弟子们各种文化知识,还注重对其德行的培养。

在《中庸》第二十章,子思也谈到博学问题。子思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此观之,在强调博学这一点上,祖孙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

4.恒学

恒学,持之以恒,终生学习。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认为,“格物致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必须持之以恒。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五大因素:天、命、向、贵、恒。天是天赋,命是拼命努力,向是方向正确,贵是贵人相助,恒是持之以恒。没有持之以恒,即使其他四个方面的条件再好,也做不成什么事。

西方有位学者提出1万小时定律。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想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必须在这个方面用功1万个小时。

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呢?假设每天用功1小时,需要33年;假设每天用功2小时,需要16.5年;加上每天用功4小时,需要8.25年,假设每天用功8小时,需要4年。

在《论语》当中,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骥有何德?勇往直前、从不停止也。

5.会学

会学,学习的态度端正,方法对头。

(1)态度端正者,学而不厌也。孔子就是一个学而不厌的典范。小的时候他到太庙当中去,就坚持“每事问”。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这是孔子学习的基本原则。孔子曾说过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一思就是“疑思问”。

(2)方法对头。一是向所有人学习,不耻下问;二是不断地温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教导我们,要树立向所有人学习的观念。要不耻上问,不耻中问更要不耻下问。

温习很重安。东西学过以后,不温习是会忘掉的。因为懂得了这个规律,孔子的学生曾子才反省自己“传不习乎?”

6.用学

用学,用其所学,学以致用。孔子特别强调用学。在《子路篇》中,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也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显摆自己。

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是最重要的法宝。孔子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最终的指向只有一个: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