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战中的工业霸主,美国人自从加入二战后就不断的向自己的盟友们输送本国特色的装备与物资。根据其统计的数字,最受益的莫过于英苏两国。M3系列中型坦克就是美国人源源不断充实盟友们军火库的重要武器装备。
但就是这款坦克,在这两个最依赖美援的国家里却传出了两种不一样的声音。
▲和后辈M4“谢尔曼”中型坦克相比,美国的这款M3中型坦克无疑是个彻头彻尾的“丑八怪”。而其独特的双炮塔设计思路显然是跟了30年代末各国“多炮塔坦克”的遗风。
▲一款M3“李”中型坦克模型。
作为一款在1941年完成全线量产的美国坦克,英军在1942年就已经将其列入本国装备体系并投入到了实战当中。虽然这款中型坦克在防护力上的表现并不算特别优秀,但比起英国人自己那一票“十字军”以及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来说真的是好的多了。M3中型坦克到了英国人那里被重新改造了个指挥塔,摇身一变成为了“格兰特”。
在英国人没有接收到M3“格兰特”坦克之间,其装备的坦克除了M3“斯图亚特”,没有任何一款坦克装备有高爆弹,仅有穿甲弹。这一点来说十分致命。因为隆美尔经常喜欢将反坦克炮,高射炮阵地半埋在地下,没有任何装药的“铁坨”穿甲弹除非直接命中,不然没有任何作用。而M3“斯图亚特”的榴弹不仅小,威力也弱。同样也是形同鸡肋。
格兰特参战后,虽然Flak18/36型88毫米高炮仍然可以击穿它的装甲,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格兰特同样可以用它那门粗大的75毫米炮发射高爆弹,在2000米的距离上砸碎非洲军的“坦克陷阱’。可以说,格兰特的出现为英国人赢得北非战场的胜利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英军的M3“格兰特”。注意其37毫米炮塔样式和M3“李”的有所不同。“格兰特”“李”这两个名字分别对应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两名将军的名字,且只是英军官兵自己叫着的称号而非官方名。
▲蒙哥马利元帅的座驾就是一辆M3“格兰特”
而苏联人对于这款远渡重洋的“美国快递”却并不买账,甚至对其威力,防护力都是恶评如潮。M3“李”被战斗民族叫做“七兄弟棺材”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由于车组众多且逃生门较少,往往该坦克被敌军摧毁后只有车长一个人得以从这个燃烧的地狱中逃出。
英苏双方对美国坦克的评价差别如此之大也是有原因的:北非战场上的德军没有日后嚣张跋扈的“黑豹”中型坦克,虎式坦克也只有很少的数量,主要的还是拥有并不厚实的长身管四号坦克和老旧的三号坦克,而东线的苏军则常常需要开着这款中型坦克去迎战成群的德国“动物园”(费迪南/象式坦克歼击车等等),也固然会死伤惨重。
美国人自己在意识到这款坦克由于车组众多在协调方面容易出现较大失误后,1943年5月非洲战役结束后就基本不再列装M3中型坦克了。(当然这里面也有在突尼斯遭遇德军虎式坦克被后者暴打一顿的原因)
▲涂有各式爱国标语和红星的苏军M3“李”
▲上三图都是摄于库尔斯克战役期间被击毁的同一辆M3“李”。而该次战役也是苏军在东线中投入M3最多的一次战役
▲趴在M3斯图亚特上瞄准的波波沙射手。注意远处还有两辆M3“李”中型坦克正跟随步兵发起突击,照片摄于库尔斯克战役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