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本身不从事农业生产,专职练武,庄园主负责武士的生活,授予他们专门供养的土地,因此武士们只负责被自己的效忠的庄园主卖命,并不效忠天皇,甚至也不效忠雇佣他们的贵族,只听命于直接领导自己的上级武士,而这些以庄园主、领主为核心的武装组织,则被称为“武士团”。
这些“武士团”平时都是独立的,属于各自的庄园、寺院、组织,他们更多在意的斩杀对方的武士,以获得荣誉、奖赏和土地,对于战役本身的胜负则并不在武士个人的考虑之内。和中世纪的欧洲情况相似,装备精良的骑马武士逐渐成为战场的主力,一支军队的核心人数也大幅减少,原先由成百上千农民组成的“军团”被几十名专职武士所取代。
因皇室无力供养全部皇室成员,只得将大批的皇族下放到各地的国衙充任官吏,他们很多也发展庄园主,进而成为武士。日本上层社会也分裂为以天皇、皇亲、大贵族为代表的“公家”,和与“公家”相对的“武家”。
日本武士画_图
有人会问,中国为什么没有武士?
因为“武士”从一开始,就有其从属性质,他们首先经济上附庸所属的领主,而其本身原来就是领主的子侄、亲属、族人、奴仆,不像中国的武将,可以自由选择服务对象,经济上也是独立的。正如周作人所说:“武士的行为,无论在小说戏剧里如何壮丽,如何华丽,总掩盖不住这一事实:武士是卖命的奴隶。”
负责管理庄园的武士也不是通过考试任命的,而是私人凭借关系任命的,即负责保护庄园,从事作战,还要管理庄园,所以都是文武兼修,没有出现中国的文官集团。
不仅庄园有武士团,寺院也有自己的武士团。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各庄园之间都是小农经济,自种自吃,逐渐形成封建割据,成为“独立王国”。长期生活于地方的豪强和原来朝廷委派到地方的官员,他们没有朝中官员的品级高,即便是武士团的头领最多也就是六、七品,普通武士更是不像中国武官那样拥有品级,他们是游离在国家正式官僚体系之外的。
到11世纪中叶,日本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经归庄园主所有,拥有自由身的农民已经很少了,日本各地的权利逐渐落入豪门贵族、寺院和神社手里,天皇及其朝廷逐渐被架空。
日本三岛地形图,只有两个较大的平原_图
日本国内平原面积不大,国土约75%属山地丘陵地带,大多都是小规模的山间盆地及海岸平原和洪积台地散布全国,成为民居、耕种、经济活动集中之处。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最大的四国,为79.9%,其次九州占64.8%,本州有63.6%。
最大的本州,中部多3000米以上高山,因北美板块和欧亚板块在本州北部挤压太平洋板块,形成了纵贯本州北部的奥羽山脉。而山脉的河流分别流向东边的太平洋和西边的日本海,河流短小湍急,多数河流的航运价值不大。
日本的版图_图
原本就被分割为四国、九州、本州三个大岛,又被山川河流分割成许多的小块,这样就根据相对隔绝的独立地形。
原本日本的天皇就没有像中国秦始皇那样真正的统一全国,只是控制关中地区,不是“帮主”,而类似“盟主”,地方权利很大,很像今天的松散“联邦”,甚至后来的幕府,也没有真正的实现统一。直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也是依托地方藩阀反抗中央。
正因为山地较多,平原少,山路多,导致日本一直没有发展出类似欧洲的依靠长矛、盾牌形成冲击力的大方阵,直到16世纪的战国时代,因作战规模越来越大才有所改变。武士作战通常都以弓箭作为主要交战手段,因为武士拥有比普通农民更好的经济能力,能够自行负担马匹、武器和铠甲,骑马射箭成为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战斗的主要手段。与我们平常看的影视剧和动漫不一样,如“新选组”,那时射术比剑术更为重要,射箭直到17世纪江户幕府时代,大规模战争没有了,变成了小规模战斗,才被剑术取代。不过与亚洲大陆军队用抛物线原理,以密集剑雨大迎角射击对方阵线不同,日本弓箭更看重近距离,用长弓“一箭狙杀”。直到日本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地形多山,倭寇多采用主动后退,引诱明军追击,再用重箭头狙杀的战术,给明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西班牙大方阵_图
日本长弓_图
随着庄园经济的兴起,这些依托庄园经济的“武士团”,相互联合、对抗和合编,加之日本破碎的地形,最终形成了几十个大大小小割据一方的“武士集团”,成为脱离政府控制的“独立王国”。他们原本由天皇派到各地的地方官员,借机演变成割据一方的武士头领,也成为“武家之栋梁”,所以这些武士头领虽然有很多的武装,但真正的官位品级却不高。
一些小的武士团不再将土地进献给贵族、官僚和寺院,而是将土地献给同为武家的其他武士团,由其提供保护。其中最大的两个武士集团,就是关西地区兴起的“平氏”武士集团和关东地区兴起的“源氏”武士集团,俩大集团又联合更多的集团,相互对抗,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
一条天皇(980年7月15日-1011年7月25日)_图
藤原道长当政时期,他的4个女儿接连当上了天皇的后妃,其中三名女儿藤原彰子、藤原妍子与藤原威子皆为皇后。之后又有3个外孙继位为天皇,即第68代后一条天皇、第69代后朱雀天皇、第70代后冷泉天皇。
1073年,第72代白河天皇继位,为了彻底摆脱外戚藤原家的控制,1086年退位,让位给儿子年仅8岁的堀河天皇,自己做了上皇,继续听政,因上皇的居所称为“院”,所以称为“院政”制度。这种禅让,是一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政治手腕。针对藤原家的控制,索性将计就计,让出皇位,获得新的权利空间。
上皇的办公机构称为“院厅”,其原型为上皇御所的家政机关,实行院政后职能转变。院厅的官员称为“院司”,院司多为天皇的亲信担任。
制作武士铠甲_图
制作武士的军刀_图
后白河上皇没有自己可以掌控的军队,不得已要依靠“地方实力派”平氏、源氏,正是由于在庄园盛行的时代背景下,皇室基本没有自己控制的土地。只能要求被自己庇护的庄园主们履行军事义务,“天皇脱离了土地自然无法领导依附于土地的武装。”
院政时代持续了将近100年,共经历了白河上皇、鸟羽上皇和后白河上皇三代。随着上皇权势的日渐强大,许多中小庄园主都是地方实力派,面对掌握中央权力的藤原摄关家近二百年的腐朽统治,上升无门,长期受盘剥、压迫,此时便“见风使舵”,又纷纷投靠上皇,但这并没有改变“寄进”式的庄园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使土地实际上还是庄园主所有,皇室还是没有自己控制的土地,只是名义上的最大“共主”,有点“贡品罢了”,只能要求这些被自己庇护的中小庄园主们对自己效忠,履行军事义务。
这只是“效忠”和“庇护”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不管是藤原摄关家还是皇室,他们都是庄园主阶层选择出来的代理人,都是要为庄园主阶层服务的。当权者和地方庄园主之间的关系也不太牢固,庄园主们一旦发现自己投靠的对象失势,就会马上寻求其他势力的庇护。因此上皇和武士集团形成了合作和互相利用的关系。
《三国演义》_图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一开篇就是中央内部外戚与宦官争权,深处京城的大将军何进,联合地方实力派“董卓”,借以为了对付十常侍。这和当时的日本很类似,中央内斗,需要地方支持,只是日本没有宦官,是皇室和外戚藤原摄关家的斗争。
最终的结局也和《三国演义》类似,这些地方实力派早就想要更大的权力,早就想把手伸进中央,于是“前门拒狼,后面入虎”,上皇对这些地方实力派武士集团的过度依赖,又为武士干预朝廷政治提供了条件。至此,上皇、天皇、近臣、贵族、外戚和代表不同利益、不同地区的地方实力派,乃至个个武士集团内部,都在彼此斗争着、联合着。
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央的那些几百年的皇亲、贵族,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一个个油脑肠肥,根本不是这些出身草莽、长期征战、一路摸爬滚打出来的“董卓、曹操、刘备”们的对手,日本注定也要走进天下大乱,皇权旁落,军阀混战的“新时代”了。
嵯峨天皇_图
果然没用多久,“源氏”就以“天下第一武勇之士”的身份进入朝廷,源氏家族之后源氏家族担任重要官职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藤原摄关家。另一个武士集团的领袖“平氏”家族,也在朝廷中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第52代嵯峨天皇开始,皇室因国库无力供养,将其部分子女除去皇籍,降为臣籍,赐以姓氏“源氏”(皇室是没有姓的),成为“朝臣”,派往地方,担任“国司”,最终这些地方官,虽然品级不高,但凭借皇族出身、地方权利,逐渐把“王田”变为“己有”,任命自己的家臣为“武士”,组织武装力量,自己则变成“武士首领”。
“平氏”家族也出自皇室,是嵯峨天皇赐给第50代天皇桓武的孙子,葛原亲王之子高栋亲王的。因此高栋亲王的后代被称为“桓武平氏”。
1156年7月发生于日本的保元之乱_图
首先爆发的是上皇与天皇和天皇兄弟间的矛盾。1156年,鸟羽上皇去世,身为兄长的崇德上皇与弟弟后白河天皇之间爆发战争。结果,弟弟后白河天皇借助平清盛、源义朝的力量,先发制人,打败了崇德上皇,并把其留放到赞岐(今香川县),史称“保元之乱”。
这场皇室内部的政变,证明了若无武士的支持,就连皇室本身也难以维持,决定日本政权的已不再是贵族们的宫廷斗争,而是武士的武力,“日本已是武士的天下。”
文:王剑
参考文献:《武士道》《日本武士史》
文字由历史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