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忘与阿尔茨海默病

什么是老年健忘?

人类记忆力的衰退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老年健忘就是人到老年以后,大脑发生生理性的智能衰退,出现健忘的症状,但是症状较轻,对生活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变性疾病,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它是造成老年期痴呆疾病的最常见的原因。

因大脑受到长期、进行性损害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记忆功能、视觉空间关系、语言、抽象思维、学习、计算能力和行为能力下降,出现严重的认知障碍;还可以出现抑郁、幻觉,疑心(老说别人偷自己的东西)、有攻击欲等精神神经症状,有人格个性的改变;再严重可能出现: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不认识亲人,穿衣、吃饭、大小便均不能自理;多因卧床感染而发生严重后果。

多在一定年龄阶段时(超过65岁)发病。

二者区别

老年健忘症是老年人生理变化的一种表现,即大脑发生生理性的智能衰退,出现健忘的症状,但对重大事件的认识能力,基本上不减。

阿尔茨海默病属于病理性改变,早期表现的遗忘为根本想不起来,持续多次的出现同一种遗忘,记忆过程受损。除记忆障碍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还有人格、语言、认知、视觉空间障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开始仅有动作笨拙,常自言自语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痴呆表现就会越来越严重:说话时口齿不清,条理颠倒;记忆显著减退,前说后忘,有时连自己的姓名、年龄都说不清楚;外出时甚至忘记自己的住处而不能回家。病情后期,则完全呈现痴呆状态,行动迟钝,精神萎靡,终日不言语,或答非所问,语无伦次,大小便不能自理。

因此,老年健忘与阿尔茨默病产生的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如果仔细观察,再加上医院的检查,还是可以区分的。

如何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  

下面几种症状比较常见:

1、记忆力下降,影响到日常生活。

由于大脑突触功能损伤,新建立的信息联系通道不稳定,容易破坏,刚获得的信息马上就忘记,短期、近期记忆受到影响是早期最常见的征兆之一,比如:(1)刚刚做的事情忘了,带眼镜在头上或拿在手上,却满屋子各个地方找眼镜,并且这种现象频繁地发生;(2)说话找不到合适词空话连篇过多解释,越来越困惑;(3)在词汇上出现困难,例如,将“手表”称为“手上的钟”,比如将“要帽子”说成“要裤子”。

2、计划事情的能力、判断力变差或减弱,解决问题有困难。

3、情绪和个性的改变。

患者会变得困惑、怀疑、忧郁、害怕、或是焦虑。只要离开他们自己认定的“舒适圈”,就容易变得心烦意乱。老指责别人偷东西,从前在生活中一向很干净大方的人常常出去捡东西,拿回家藏起来。

4、对时间或地点感到困惑。

患者会忘记日期,季节和时间的关联性。有时候他们可能忘记自己在哪或是他们是如何到这个地方的。

5、在对视觉影像和空间关系的认识上有障碍。

6、说话或写作的用字上出现困难。找词困难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语言障碍,表现在说话找不到合适词、空话连篇、过多解释。

7、失去自我纠错的能力,即物品放错地方或丢失,重做和回头寻找的能力。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阿尔茨海默症?

最新研究表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风险。我们可以具体到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乐四个方面。

吃:均衡膳食营养,多吃植物性蛋白及含钙食品,适量补充维生素E和卵磷脂、叶酸与B族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核桃等坚果类食物有“健脑”作用。核桃有较高比例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58%~74%),能增加大脑的营养供应,其所含的微量元素和磷脂等成分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增生,是高含量的抗氧化剂。2004年3月,美国FDA公布材料说其可以对冠状血管心脏病有好处,可减少发病,国外一个研究所公布了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实验,将4个月大的小鼠分为两组,一组食用9~15个月的核桃,另一组则没有食用。当它们长大到13~14月和18~19月时分别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没食用核桃的小鼠会出现记忆缺陷,焦虑相关行为,空间学习能力损伤,位置分辨学习能力受损,运动协调等问题,而服用9~15月的核桃的小鼠在学习、记忆、运动、感情调节方面有明显的改进。

补充抗氧化食品,还可以参考地中海饮食方式。地中海地区的食谱主要包括鱼、谷物、蔬菜、水果、坚果和橄榄油,通常配有适量红酒。肉和奶制品在其中分量很少。

此外,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原则是:节制饮食,不可过饱。长期饱食易于引起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智力减退等现象。

喝:适量饮用葡萄酒、绿茶这类有“健脑”作用的饮品。

玩:坚持用脑,大脑越用越聪明,应坚持选择一些如太极拳、跳舞等与记忆相关的运动。

坚持身体锻炼可以刺激大脑生成神经细胞,使得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增加、神经突触功能增强、学习能力增加、血管功能改善等。

乐:研究发现,有较多的社会交流活动的老人,在脑中整体病理同等严重的情况下,认知功能比隔离生活的老人强。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