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东渡日本真的是去借兵吗?

我们知道文以载道,而最能表现明末大儒黄宗羲人品的当属其骚体长篇《避地赋》。作者从其父黄尊素因反对魏忠贤而被害写起,描写自己于明亡前后数十年间流离转徙之情景,视野宏阔,笔势雄放,既具自叙性质,又能以小见大,折射出明清之际风云变幻的时代光华,正如浦起龙在其著作《读杜心解》里所说“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在《避地赋》里,黄宗羲还叙述了东渡日本的路线、情景和感想。谈到由于日本当时“销兵忘战”,“粉饰隆平”,“风俗侈汰”,而致使东行毫无成果,不得不“返旆西行”。

由于当时明朝政府摇摇欲坠,于是,后世很多学者认为黄宗羲此次东渡日本的目的不简单。

那么,黄宗羲东渡日本真的是去借兵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大儒当时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吧。

1644年(崇祯十七年)春,李自成攻进北京,推翻明朝。接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同年四月,黄宗羲追随刘宗周前往杭州召募义军,反清复明。一个月后,明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帝,史称南明弘光政权,刘宗周被任命为任左都御史,黄宗羲也随行到南京。不过马士英借拥戴之功,把持军政大权,挤压抗清派,并任阮大铖为兵部侍郎。阮大铖修怨报复,编造《蝗蝻录》,诬指东林党人为蝗,复社人士为蝻,并据《留都防乱公揭》上的名单大肆捕杀复社志士。黄宗羲与顾杲也被捕下狱。幸好刑部掌院邹虎臣与顾杲是姻亲,有意拖延审讯。次年五月,弘光政权被清军瓦解,黄、顾得以乘乱脱身。但是,这仅仅是黄宗羲“半生滨十死”艰险岁月的开始。

之后,黄宗羲追随鲁王政权流亡舟山海岛继续抗清斗争。失败后,原想在化安山隐居,谁知康熙元年化安山丙舍连遭两次火灾打击,迫使黄宗羲改变想法,出山谋生,其儿子黄百家《担书行百韵》里所描绘的“原弃辞世路,甘守木石终。何期岁逢辛,出禧妒祝融,因之事愿违,强走红尘中”,就是指此事。

顺治六年七月,鲁王由闽入浙,驻扎健跳所(浙江临海)海面。黄宗羲获知后随即离家赴营,投奔行朝。鲁王任命他为左佥都御史,又提升为左副都御史。

同年冬天,鲁王派澄波将军阮美出使日本,请求派兵支援。同时任命兵部右侍郎冯京第和左副都御史黄宗羲监军同行。

南明使团渡海抵达日本长崎岛和萨师玛岛后,乞师却未成,只好失望而归。

不久,黄宗羲就离开行朝,隐居家乡,但与四明山及海上抗清武装仍往来密切。

可见,黄宗羲东渡日本真的是去借兵。

但是为何正史却无记载呢?

这主要还是出于两点考虑。

首先,我们知道明朝中末期倭寇海盗横行,后来被明朝军队扫除了。而现在大明却要请求倭寇帮忙,这确实有失“天朝”身份。加上人家倭寇之前被你打得落花流水,现在又来求我,还窝着一肚子火呢。

其次,鲁监国政权对于“乞师”之举曾引起很大异议,兵部尚书余煌指责黄宗羲向日本“乞师”“为吴三桂乞师之续”,黄氏等人则斥余之见为“书生之见”。他指出:“尽忠义士,苦思穷计,俱出于万不得已,若徒以利害相权如余煌者,真书生之见也。”(《行朝录》卷八《日本乞师记》)。

出于这两点,正史没有提及黄宗羲东渡日本请求借兵的事。

后来,黄宗羲看到清朝统一中原势不可挡,复明无望时,只能忍痛隐遁著书,思考明亡之因。同时,他还开坛授徒,让学徒参加科举,为生民立命,以达济世安民之心。

但是,黄宗羲的这些做法受当时反清复明人士猛烈抨击,甚至他的很多至交都与之绝交,如吕留良,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孤苦。

康熙开博学鸿儒科,广征天下名士硕儒入朝为官,黄宗羲却坚决以死明志,才躲过此劫。

临终前,这位明朝遗老在遗嘱里要求裸身散发入石棺,以求尸身尽快腐烂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