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电影——《房间》,这部电影获得了很多奖项,在刚刚过去的奥斯卡颁奖中,其中的女主角26岁的布丽·拉尔森,更是凭借在《房间》中的出色发挥击败了凯特·布兰切特等大热门,获最佳女主角奖。
故事讲述了女孩乔伊被邻居所骗,之后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她遭到强奸,并生下了儿子杰克。乔伊在每次Old Nick(囚禁者)来到房间时将他藏于衣柜。最后终于有一次机会,杰克逃出房间,母亲最终也在警察的帮助下获救。
然而这不是电影,或者说这样的事情并不只是电影。
在网上找一下,就发现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这些人是变态吗,从某方面来讲是的,但是我相信,他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和正常人无异,否则他们就难以将这样的马脚藏住10余年之久。也就是说,他们很可能就是普通人。
看过《房间》之后,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件事。
高中的时候,我还在玩一个游戏——《模拟人生3》(谁说男生不能玩经营养成游戏了…),这个游戏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你通过创建自己的人物,然后在游戏中的小镇上开始生活,整个游戏几乎就是对于真实生活的模拟。你可以在游戏中努力赚钱,去搭讪小镇上的姑娘,玩的好的话可以一路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算是一个蛮温情的游戏吧。
当初就是瞎玩,偶尔也上百度贴吧上去看看那些大神是怎么玩的。大神的设计的人物都很漂亮,而且会让游戏按照自己的“心理剧本”发展。
还记得有人发过一个这样“心理剧本”的游戏故事,当时模拟人物已经在小镇上步入富人阶级,娶了一个白富美的妻子,住着大大的house,但这只是表面的光鲜。模拟人物还同时与小镇上的很多姑娘保持关系,还为其中有一个姑娘买了一间房子(由于游戏的金钱设置,这间房子非常小),里面还住了和6、7个他们的私生子,房间里面异常拥挤。
几年之后看过《房间》,突然发现这两个情景竟有惊人的相似。
是啊,有什么区别呢,只是一个房间大一点罢了。
其实在构建自己的模拟生活的时候,我们构建出来的游戏情景会带有自己“人格的投射”。我们会将自己的愿望、需要、气质风格表达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在心理咨询领域,有很多测试和治疗方式就是以此原理为基础。比如“故事疗法”让咨询者根据线索组织一个故事,然后治疗师就可以根据他们创作出来的故事发现那些隐藏在潜意识中,难以表达和实现的欲望,并让这样的欲望以合理的方式宣泄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沙盘疗法”让咨询者在一个沙盘中摆放场景,然后通过对场景的解读,发现咨询者的问题。
细细窥探一下的话,其实就会发现人们在潜意识的深处都有着相似的欲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地狱之门。
而且,这扇地狱之门在某些环境中,随时都有洞开的可能。
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做过一个有关服从的实验,但是他让参与者相信,他们是在做一个有关于学习和惩罚之间关系的实验。他会让参与者不断地提高电击的电压来电击对面的人,直至450V(致命,实际上实验没有危险,对面的人被电击后的表现是表演出来的,但参与者并不知道)。但是在电压提高到300V之前没有人拒绝服从,最后有65%的人一直将电压加到了450V。
拓展阅读这个实验:https://baike.baidu.com/link?url=Byqg8bmOKIp-nRko9qR57-wBmxtWXt2pu7BjZDQ7u6pbItHIrH-RQO3F1FqZjytUAP4f0mFmlhqzvIgMqTt5s_
在某些情况下,你的理性与道德实际上不堪一击。
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并不相信这点,当我还是一个心理学初学者的时候,我把我对于这个心理学实验的震撼讲给我的朋友们听,他们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怎么可能啊,都知道人家要被电死了,不可能还往上加电压的!”“嘿嘿,就算你说他们都服从了,但是我是绝对不会服从的···”。人们总喜欢高估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并天真地认为它们会在任何情境下运行良好,从意识上否认心底存在的地狱之门。
然而,这恰恰是最可怕的事情。因为你否认这样的存在,所以跟本就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情况下被打开,而相反,理性的人会承认自己这样的局限,然后避免自己陷入可能引发恶的环境之中。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会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拿戒烟来举个例子,其实那些在戒烟之前认为自己戒烟肯定没问题的人,恰恰是最难戒烟的人,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意志力是怎么运作的,也很主观地断定戒烟的难度。
从圣人到罪人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努瓦·莫林和戴尔·米勒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曾让一批被试评价一个明显带有性别歧视句子的认可程度,有一部分被试会严厉反对这样的陈述。在实验的后半部分,研究者让同一批人作为面试官进行一个模拟面试,这个面试岗位之前基本上都是男性主导的。实验的结果很出人意料,恰恰是那些在最开始明显表达反感性别歧视的被试,在这个模拟面试中带有最强的性别歧视倾向。
因为他们在认知上对自己的性别观念很自信,所以便在意志上放松了对于自己行为的监控,这叫“道德许可效应”。
心中的地狱之门,就像房间中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这是一句英国谚语,意思是房间里明明有一头大象,但是房间里的人就是假装看不见这头大象,不去看它,不去讨论它,也绕着它走。引申为如果一个事情比较敏感,大家都不愿意不敢去讨论他,明明这件事就是实打实的发生了,但是大家都像它并不存在一样。不去谈论它,也不谈论是否应该谈论它。
但大象就在那里,也请不出去,忽视它并不能阻止它,会在某一个未知的时刻咆哮。
各位读者可以直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脑子有话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