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识(或者说精神、灵魂)?它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历史上神学家和哲学家一直在争论的问题。然而,对意识的研究今天也进入了科学的领域。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都在研究意识。这些方面的某些新进展,使我们对于这一古老的问题有了全新的答案。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在本文开始,我们最好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划定一个明确的界线。物质世界充斥着物质的东西,它们有空间的位置,也有诸如广延、质量、电荷之类的特性。这些物质在运动着、演化着。
充斥精神世界的则是思想。思想显然不处在空间之中,而似乎有它自己的独立天地。思想也可以以各种方式变化,相互影响。对这一切的研究,构成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话说到这里,似乎没有什么争议。然而,一旦涉及物质和精神的相互作用,问题就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并不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而是与物质世界有着强有力的联系。我们的精神借助于感官,持续不断地接收信息流,信息流进而产生精神活动,刺激新思想的产生。比如说,假如你正在阅读《大科技》,听到屋外一声巨响,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什么地方发生爆炸啦?”因而,物质世界是思想的来源。
反过来,精神也可以作用于物质。你听到响声后,决定去看个究竟。于是,杂志被放下了,你的腿脚动起来,门被打开了。你头脑中的思想借助于身体这个中介,引发了物质的活动。事实上,我们平常在周遭所看到的一切,几乎都是人类的精神活动通过物质操作得以实现的结果,比如,并不是天然就有一座房子,而是最初先有“造座房子”的想法之后,房子才会出现。物质世界中的房子是精神世界中“造座房子”这一想法的实现。
通过以上的说明,我们就不难回答:意识并不是一种物质,它不是在大脑中自然生长起来的,而是由外界输入的,但输入的不是物质本身,而是有关物质活动的信息。
物质和精神
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
这一切似乎都不难懂。但令人头疼的问题来了:物质作用于精神的机制是什么?精神作用于物质的机制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思路探讨这个问题,那恐怕又要陷入混乱了。神学家和哲学家在争论这一问题时,都不自觉地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事物的两个部分。譬如,说到人,就说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部分组成的,然后问:“肉体如何作用于灵魂?难道除了物质世界,还有一个不可见的灵的世界吗?灵界存在于何处?”;或者,“精神如何作用于物质?物质世界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但要是说,还有一个神秘莫测的精神世界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其施加干预,那岂不是说,物质运动的规律可以随意被破坏,那规律还成其为规律吗?”
这些问题困扰了人类数千年。
这样的争论之所以得不出一个结果,或者说自相矛盾,是因为其前提就是错的。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把物质和精神,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看作事物的两个部分;而应该看成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层面的描述。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拿电脑的硬件和软件作类比。假如你现在正在电脑上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从软件的层面,你看到的是些人物、画面,你从欣赏中得到愉悦。但要是从硬件的层面,你能观察到的,却仅仅是集成电路上一个个看不出有任何意义的电脉冲,以及无数晶体管“噼哩啪啦”的关和闭——在这里,不要说爱情故事,就是人物和画面都没个影。
我们还可以拿另一个熟悉的例子来类比。一幅画,从艺术的角度,我们看到里面的景物,欣赏到美;但要是从颜料学的角度,那不过是一堆五颜六色的颜料而已。
这就是说,对于同一件事物,我们可以并行不悖地从不同层面去考察它:从硬件层面看,虽然是一系列不包含特殊意义的电脉冲,但并不妨碍我们从软件层面欣赏到一个美妙的爱情故事;从颜料学的层面看,虽然是一些颜料杂七杂八的调配和涂抹,但不妨碍我们从艺术的层面欣赏画作的美。
物质和精神并没有相互作用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解答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如果说大脑的运行是严格遵循物理、化学的规律的,为什么我们看起来还有“自由意志”?
道理还是一样。因为,大脑(即物质)与意识(或精神),两者分属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层面;大脑在物质层面有其自然的逻辑,即严格按物理化学规律运作,如大脑需要血液带来养分和氧气,没有这些物质,就无法运转。但在精神层面,却有它自己思想、情感的发展逻辑。两个“逻辑”并不是一回事,但两者并不矛盾。你要是没搞清这一点,把两个层面的概念混到一起,那就永远得不出一个满意的结论。
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例。一本小说,虽然作者每写下的一句话都得遵循语法规则,但并不妨碍书中的人物有哭有笑,甚至有时做出出格的举动。因为语言和情节分属小说的不同层面,语言有语言的逻辑,要遵守一定的语法规则,但故事情节又有自身的发展逻辑,两者也并不矛盾。
这么一想,我们也就明白了,“物质作用于精神”或者“精神作用于物质”其实都是假象,根本不存在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谈论不同层面的东西的“相互作用”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好比有人问“一个黄色的立方体,其边长乘以黄色等于多少?”一样可笑。
为什么说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假象呢?我们还是以分析电脑的软件如何“作用”于硬件来说明。当我们放映一张碟片时,电脑的读写头通过激光读取碟片上的凹凸(因为在碟片上,信息都以凹凸的形式保存着,这些凹凸代表二进制的“0”或“1”),并根据碟片上某个位置是凹是凸,转化成不同的电脉冲,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最后显像管里的电子打在屏幕上,显出画面来。这里面从头至尾都是物质在相互作用,并不存在虚无缥缈的精神在“作用”于硬件。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了: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意味着它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但这种“存在”又不是一种物质形式的存在。
如何理解这种存在?举几个例子。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户籍既不能称也没法量,也不在他身上占据一个位置,然而户籍是客观存在的。圆周率π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空间和时间中都找不到它的位置。我们的国歌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甚至还有一段诞生和演变的历史呢,换句话说,它还存在于时间之中,但你说它空间上在哪里?我们的宪法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存在于人民大会堂吗?电脑上的Windows操作系统,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同时存在于全世界所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上。但物质世界的情况就不一样,你不可能同时既在北京,又在巴黎。
这些都是有别于物质形式的客观存在。说句题外话,在科学和哲学史上,人们一直都喜欢情不自禁地把抽象概念还原成具体的事物。比如,以前人们认为,木头能燃烧,是因为木头里含有一种叫“燃素”的物质,石头不含有“燃素”,所以不能燃烧。还有,动植物有生命,是因为含有一种叫“生命力”的东西。而这些所谓的“燃素”和“生命力”都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在知道了同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层面来描述之后,我们也就明白了,物质不需要加进“生命力”才能变得有生命,同样,物质也用不着附有“灵魂”,才能变得有意识。
其次,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或者如果用电脑作类比的话,意识更像是软件。意识的存在固然仰赖脑细胞的活动,但我们又切不可认为“意识仅仅是脑细胞的活动”,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又退回到从硬件的层面来理解意识了。这就好比一幅画固然离不开颜料,但我们切不可把画作仅仅理解为“各种颜料按照某种方式的堆积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