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大阪大学 张昊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白素贞等待了千年才与许仙断桥相会,可见缘分虽然妙不可言,却也可遇不可求。
世界上有两种蝉,一种每13年出现一次,一种每17年出现一次。接下来请听好这道五年级奥数题:17年蝉和13年蝉要间隔多少年才会相遇一次?相信两个质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大家还是没忘记的,答案是221年!简直久到白素贞都快成仙了!
不过,接下来这道题就有点超纲了,它们在221年一次的相遇中,会不会做一些羞羞的不可描述的事情?这个问题的答案最近还真被科学家揭开了。
什么是周期蝉?13年或17年一循环
蝉是中国老百姓非常熟悉的昆虫之一,特别是在北京以南的很多地区,每年盛夏总会有无数蝉附着在高大的乔木之上,制造刺耳的鸣响。蝉生命中的大部分时期是生活在地下的幼虫状态,幼虫以树根汁液为食,逐渐发育成长,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左右钻出地表羽化为成虫。之后,传宗接代就成为他们唯一的目标:雄蝉依靠腹部的发声器官——鼓室制造出高达100分贝的声响,以此吸引雌蝉前来交配。
目前记录在案的蝉已经有将近3000种,其中绝大部分种类的生长周期都在1到5年。以北方常见的油蝉(俗称知了)为例,0龄幼虫在产卵后的初年卵内越冬,第二年6月孵化完成,成为1龄幼虫,此时身体大部分器官都已发育成型。1龄幼虫潜入地下,蛰伏5年,经过4次蜕皮后在第六年夏天钻出地表。
不过,在北美的很多地区,一些特定种群蝉的生长周期非常长,以13年或17年为一个循环,因此被称为周期蝉。它们的幼虫在地下蛰伏13或17年后,同种蝉的若虫同时破土而出,在4到6周内完成羽化、交配、产卵、随即死亡,从卵中孵化的幼虫再钻入地下,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循环。
(周期蝉的生命历程,来源:参考文献6)
从基因角度进行的遗传学分析表明,这两种蝉大约是180万年前从同一祖先分化出来的。目前,13年蝉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的几个地区,分为3个亚种,现存3个种群。17年蝉则主要分布在纽约周围等东北部地区,分为4个亚种,现存12个种群。一直以来,除了定期大爆发带来的冲击感,周期蝉的种种谜团都令科学家费解。
(周期蝉现存的15个种群)
它们的生命周期为何如此之长?13和17这样的质数周期真的是偶然为之?
科学家认为,周期蝉的生命周期如此之长是基于两大考虑:
首先,周期蝉这个物种诞生早期,北美大陆的夏天要比现在寒冷,偶尔会出现连续两三年的冷夏。如果周期蝉采用两三年的短生命周期,很可能会接连经历几次冷夏,进而遭到团灭,这对种群的存续会造成不小的威胁。而采用长周期则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提高种群的存活率。
事实上,曾经可能存在的情况是,当年周期没有这么长的兄弟种群都被冻死了,特别是17年蝉生活的纬度更高,因此需要蛰伏的时间也稍长一点。更长的蛰伏时间也令17年蝉拥有更好的发育状况,进而具有更多的营养来进行生殖。有证据表明,17年蝉的产卵能力要高于13年蝉。
(2013到2015年间周期蝉的出现情况,来源:参考文献6)
此外,很多种寄生虫都是蝉的天敌,它们的生命周期大多为3到4年。如果周期蝉采用短周期,每3、4年就可能遭遇一次天敌的侵袭,这同样是非常不利的。对于一切昆虫的天敌鸟类来说,虽然每17年就能赶上一次真正的饕餮盛宴,但是由于瞬时数量太过庞大,鸟类也无法有效抑制蝉的数量。据报道,每次周期蝉大爆发时,种群总数量可以达到60亿之巨,这样庞大的种群集中在相对狭小的限定地域内,当地的鸟类是绝不可能完全消化的。
(周期蝉大爆发,成虫和若虫羽化时蜕去的壳混杂在一起,来源:网络)
有趣的是,由于从来没有逃避天敌捕食的概念,周期蝉的字典中是没有恐惧两个字的。小鸟即便已经吃掉了旁边的兄弟,周期蝉也是照样该吃吃该喝喝,绝不逃跑认怂。给人一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感觉,颇为佛系。
质数周期同样与逃避寄生虫天敌有关,如果是12年为周期,很可能频繁地与3年和4年发生的寄生虫相遇(当然还有2年生),13年周期的话,则分别39年或者52年才会遇到一次,极大提高成活率。
13年蝉和17年蝉会种间杂交?有这种可能!
科学界一直认为,13年蝉和17年蝉之间是不会发生杂交的,即便是它们同时相遇的年份,也不会对彼此产生兴趣。然而,一项4月19号发表在Nature集团旗下新刊物《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论文表明,科学家们在基因层面上发现了两种周期蝉进行过杂交的证据。之前,科学家们一度认为这两种蝉之间是不会发生交配行为的。科学家们分析,在同一地区栖息的两种周期蝉,每221年一次的相遇是有可能造成种间杂交的。此外,不排除极少数不太合群的个体没有遵循13或者17这样的规律,提前或者拖后出土羽化,与异族不期而遇之后发生不可描述的行为。
可能有些爱操心的读者会问,杂交会不会影响后代的周期性?假如周期发生了错乱,后代在与大部队不同的年份钻出地表,岂不是只能注定孤独终老?
不用担心,科学家们发现,杂交并没有让后代周期蝉的生长周期发生异常,仍然是13或者17年,并且这种周期性在经历10万年到20万年的跨度后仍然可以保持。
根据论文中的推测,周期蝉的生长周期很可能由尚未定位的遗传基因进行调控。杂交后基因仍然由子代继承,遵循与亲代类似的周期规律。至于杂交后子代的周期是随爹还是随妈,论文中并没有明确结论……今后,研究小组的目标将是解析周期蝉的基因组,并在此基础上厘清与周期调控相关的奥秘。
周期蝉怎么知道啥时候钻出地面?
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同一种群周期蝉钻出地面的时间控制机制是怎样的?它们如何计算年份?
有科学家认为,周期蝉是通过计算冬眠的次数来获知应该什么时候钻出地面的。每年冬天,地下的蝉幼虫会按时冬眠,经过一定年数后,就会破土而出。
2004年Brood X大爆发时的景象,地面布满17年蝉钻出后留下的小孔,来源:见水印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Karban教授对此有不同见解,他认为周期蝉的幼虫在地下吸食树根汁液时可以感受到树龄的变化。他利用一株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桃树完成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正常的桃树一年开一次花结果一次,这株桃树却可以一年开花两次。将地下采集到的正常发育的周期蝉移到这株桃树的树根后,周期蝉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两年的发育历程。
然而,这两种解释也仅仅是将单位精确到了年而已,但周期蝉钻出土地的时间点却是高度统一的,仅仅只有几天时间。Karban教授曾经对蛰伏于地下的周期蝉进行过系列挖掘,他发现,实际上地下的发育过程存在明显的进度差异,但令人惊奇的是,发育进度提前的个体们会等候整个群体中的后进者也完成发育,才开始钻出地表。也就是说,周期蝉们在等待某个信号。那么,信号到底是什么呢?科学家们目前仍然不清楚,比较流行的假设是土壤温度。
周期蝉证件照,来源:维基百科
为什么周期蝉只生息在北美大陆?
小编认为,山东地区不少吃瓜群众对这个问题应该有独到见解。遥想数千年前,齐鲁大地诞生了中国较早的农业文明,大家刀耕火种、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可是古代毕竟生产力水平不高,收成一般,大家日子过的很辛苦……结果十几年一次,天降祥瑞,过年吃饺子,一吃一个月,吃不完打包外带,烧烤、油炸、风干……。周期蝉错误地选择了Hard模式,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周期蝉也就永远地消失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了……(本段文字纯属瞎掰,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科学解释)。
齐鲁名菜,油炸知了猴儿,来源:网络
曾经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古风金句,“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周期蝉的生命,虽有太多的时间陷在尘泥,却终在生命的尽头冲出幽暗的地底,奔向无限的光明。221年一次的相遇,周期蝉的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三生三世,乃至生生世世?
参考文献
1.https://www.sciencenews.org/blog/science-ticker/cicadas-different-schedules-can-hybridize?tgt=nr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18-0025-7
3.https://magicicada.org/magicicada/
4.https://blog.livedoor.jp/hsnemu/archives/3856503.html
5.https://www.natureasia.com/ja-jp/research/highlight/12477
6.https://www.huffingtonpost.jp/2018/04/23/what-is-going-on-with-the-cicadas_a_23417667/
7.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250022
8.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mystery-synchrony
9.https://www.sciencenews.org/blog/deleted-scenes/brood-ii-emerges-questions-remain-about-cicada-cycles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