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壹默了然图 | 网络
01 那个已经不喜欢你的人,对你的狠心超乎想象
年后,沈成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一家心仪公司的面试。
她辞了工作,趁着新旧工作交替之际出门旅行,犒赏自己。
旅途中,意外接到新公司人事电话,大意是公司认可她的业务能力,但没能通过入职前的背景调查,很遗憾不予录用。
后来,沈成获悉,前公司人事A在接受背调时,说她性格不好,是被公司裁掉的。
那个A,曾是她的好友。
当年她俩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后来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至于什么事情,不重要,关键是,因为这些事,当时快要被提拔的沈成,很快被列入了年底的裁员名单。
之后,两人再也没见过。
一晃,好几年过去了。沈成不明白,好歹也曾是朋友,怎么事隔多年还要这么赶尽杀绝,置她于死地而后快。
这几年,她还时常想起和A的静好岁月,那张温暖的脸,永远带着职业的笑容,曾是她唯一想守护的美好。
记得年会上,A被同事灌酒,不会喝酒的她,硬是站出来替A挡酒,把自己喝了个稀里哗啦。
A的下属集体离职了,看着A孤单忙碌的身影,她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需要帮忙吗,我反正空着”。然后,晚上加班赶报告。
而A也是,在她心绪不佳时,陪她聊天到深夜。次日上班,桌上放着本书,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A带给她的。
A说,你看了肯定会笑出声来。自此,她深深喜欢上了刘瑜,喜欢上了那本子弹。
事隔多年,她终于被A隔空射出的子弹命中要害了,心隐隐作痛。
不是喜欢你一时,就会喜欢你一世。不是你想守护对方的美好,对方就会感同身受。
在你念念不忘的同时,对方可能恨不能找个机会整死你。
不要以为一天到晚笑眯眯的人就是阳光、善良,当你撕开他的面具你会连跺脚的机会都没有。
人生有很多道理,本来就是要等到你透不过气来时,你才会懂得的。
02 忽略,是最高层次的拒绝和轻蔑。
王莺和B相识于网络,一见如故。
在潜意识里,她总是渴望这样一位朋友的出现。B的温和,B的知性,B的一切好像都变成这种期待的化身。
她超级喜欢找B微信聊天,大事小事事无巨细,半年后被拉黑了。
这对王莺的人生产生了摧毁性的影响,B对她来讲,已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存在。她被痛苦牵引撕扯,万箭穿心。
她无比缅怀这段英年早逝的感情,开始没完没了地折腾,通过各种方式联系B,希望能挽回补救,和好如初。
一个拼命想补救,一个始终不回应,上世纪的鲁迅是个明白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哦,不对,B也有回应,就是拉黑了她所有的联系方式,彻彻底底,一个不留。
武志红说过,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回应,就是光。
整整半年,她深陷绝境,死寂死寂,没有光。
B的沉默,让她忿忿不平,却又无可奈何。所有的努力有去无回,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力无处使。
她依然想真切地感知到B的存在,为了实现这种感觉,她来到了B的城市。
“离你近一点,我就不会那么想你了。”
那个城市对她来说,有一种迷幻的东西。一切似乎都还没有那么糟,还有挽回的余地。
内心残存着微弱但根深蒂固的期盼,她走进了B任教的大学校园,坐进了教室。
这是她第一次得见真人,站在讲台上的B,看上去和文字中一样温和。
事实很快把她从虚拟拉回现实,她被B在众目睽睽之下赶出教室,那情形,令她猝不及防。
那一刻,她明白了什么是“成年人之间,我一旦不信任你,你后续再做多少补救,我都认为你仍然在玩套路。”
“有点像失恋,原来友情也需要缘分”,事后想起,王莺自嘲地笑笑,“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或许,这也正是她回忆B的最佳时机。所有最美好的一刻,都是在想象与误读中到来的。
走出教室,她在城市穿梭,发现这个城市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古老又年轻,喧闹又静谧,粗俗又浪漫。就像许多人,几种看似无法共存的特质,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存在,矛盾而复杂。
我们以为一个人展现出来的显要特质就是这个人的全部,或许,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更能展露人生的本质。
一种无处不在的忧伤四处弥漫,在煤与醋交织的城市气息里,她终于完成了情感梳理,走出了反刍。
03 他冷漠还是温暖,取决于你在他心里的位置
每个人的回忆里,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痛,有空走进去一看,感觉很多美好都被摧毁掉了。
然而,对于一个不爱你的人,现实的糟糕程度,可能远远超乎回忆。
我们往往倾向于把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想象得比实际美好,忘了自己在对方眼里早已是透明的,你的所有想念和期待,快乐和痛楚,他视若无睹,忽略不计。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如若不想懂,又怎会接纳。
一个人值不值得你穷极一生去喜欢,不是看他能对你有多好,而是看他心情不好的时候能对你有多差。
你越是极力讨好的,越不属于你。你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的位置,越早接受现实,越好。
别把时间浪费在回首你已经失去的东西上,向前看吧,因为时光本就不会倒流。
最后,希望你遇上一个人,他知道你所有的缺点,知道你所有的小毛病,但还是愿意去了解你,拥抱你,这一定是最幸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