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有人对你说“我是强迫症”这句话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
当看到“逼死强迫症”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难道,强迫症真的那么好得?
01 强迫症
Q1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个体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Q2 如何判断患有强迫症?
事实上,强迫症是精神疾病,属于焦虑症范畴。根本不是一种可以轻松谈笑的病症,若真的得了强迫症,生活肯定会陷入巨大的痛苦和矛盾之中。
关于强迫症,有几个常见谣言:
谣言一 重复性+惯例性行为=强迫症
强迫症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患者有侵入性思想、图像、或者心理冲动,这叫做强迫思维;二是患者会进行强迫行为来减轻强迫思维引起的焦虑。
大多数人都认为,反复检查东西就是强迫症,但是这些行为我们偶尔也会有。真正的强迫症可比反复检查东西厉害多了,会让人变得非常衰弱。真正有强迫症的人几乎不能控制他们的强迫性思维或者强迫行为,还会干扰到工作、学习、或者社交生活。说了这么多,首先我们要把强迫症患者和那些在生活中一丝不苟的人区分一下。
谣言二 强迫症的主要表现就是频繁洗手
尽管频繁洗手是目前大众文化里对强迫症最普遍的认识,但强迫症可远远不止这一种表现方式。强迫思维可以表现为对污垢、疾病的恐惧、担心伤害他人,过度关注数字、花纹、品德、性别认同。
而强迫行为的范畴包括过度清洁、反复检查、对物品的整理布置有近乎严格的标准、按照既定的模式走路。所以爱洗手这种好习惯本身就没毛病,不要非得扯上强迫症。
谣言三 强迫症患者不觉得他们的行为不合常理
事实上,很多强迫症患者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他们能意识到自己行为不合理,但却无能为力,这就是强迫症让人痛苦的原因之一。
强迫症患者们说:这种不正常思维所产生的焦虑令人抓狂,而且很难控制。
诊断强迫症没那么简单,其在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标准。
1. 有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或两者并存。
2. 这种思维必须是起源于患者本身,而不是他人强加的。
3. 这些症状引起不快、痛苦或妨碍生活、工作学习。
4. 患者试图抵制这种想法或行为,但往往是“做无用功”。
5. 以上症状及特点至少持续两周。
只有以上5点均符合,才能诊断为强迫症。
02 强迫倾向
那么,平常被我们所定义的那种“强迫症”到底是什么呢?
来,让我们记住四个字,并大声喊出来:
“强迫倾向!”
强迫倾向,属于一般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属于焦虑情绪的一部分。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质为强迫症。
强迫倾向通常与压力、性格和成长环境有关,一般追求完美、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导致强迫倾向。此外,当人们太忙、太累,或生活中的重大事情失去控制,都会导致内心力量渐渐不济。
事实上,有一点强迫倾向并不算病症,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可以轻松缓解:
1.交流:交流是一种情绪宣泄方式。多与人交流,利于打开自己的心结,免于走进死胡同。
2.转移注意力:在必要时,通过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缓解强迫倾向。
3.放松:要学会放松自己,及时释放压力。
03 强迫型人格
事实上,强迫家族在“强迫三人组”中,还有一个——强迫型人格。
三人成虎
就问你
怕!不!怕!
强迫型人格的定义是:为秩序、完美及精神和人际间的控制而焦心,不惜损害灵活性、开放性和高效性,在成年初期出现,也在不同背景下出现。
“强迫三人组”都呈现出对于自身或外界的强迫性要求,但强迫倾向的程度最轻:较之强迫型人格,它所涵盖的范围要窄;较之强迫症,个人内心体验到的情绪冲突也并不很激烈。
而强迫型人格体现在个人对生活、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及应对方式上,可以说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产生的困扰往往也是全方位式的。
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强迫型人格的必须符合如下表现中四条或四条以上的标准。
1. 操心细节、规则、清点、组织或计划,以至于无视行动的主要目的。
2. 阻碍任务完成的完美主义(例如,由于个人太过严苛的要求未得到满足,而无法完成一个项目)。
3. 因对工作过度的热忱,放弃了休闲和友谊的生产力(并非出于明显、迫切的经济需要)。
4. 就道德、伦理、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过分尽责、审慎、严格(并不因为某种宗教或文化归属)。
5. 无法弃置不能再用的或没有用途的物品,即使这是一些并无情感价值的物品。
6. 对于委派任务或与他人共事表现得迟疑,除非其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
7. 在金钱方面,对自己和他人都表现得吝啬;把金钱视为应当为了预防未来的灾难而积蓄之物。
8. 表现得刻板且固执。
具有强迫人格的人如果想要改变,最重要的便是设法让自己体验到生活的其他可能,明白并不是只有自己死守的方式才是完美之道。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些“舒服”的图片
↓↓↓
本文由科界平台编创,内容整理自园艺养心、心理咨询师曹怀宁、乱码,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宫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