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创作总源于爱,杨朱无书。“创作源于爱”还好理解,而“杨朱无书”是什么意思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杨朱这个人。
杨朱又称阳子居或阳生,大约活动于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墨”。可见,尽管杨朱历来难以捉摸,但是其学派实力在当时的思想界几乎占了一半的江山。其名声之大,信徒之多,在诸子百家里是很少见的。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居然不为他立传,这不能不引人怀疑!
我们再来看看杨朱学派,这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之一。它的出现,主要还是为了反对墨子。
我们知道墨子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反对战争。但是后期却逐渐演变成极端道德主义,超出了人的极限,杨朱开始起来反对。
他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概括起来就是“贵己”。
《庄子》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杨朱谒见老聃,请教明王之道,说:“假如有这么个人,禀性聪慧,精明强干,处事果决,明察秋毫,悟性极高,并且学道精勤,永无懈怠。像这样的人,是否可与明王圣帝相匹敌呢?”老聃冷笑一声:“若是将这种人比作圣王,实在可笑,这种人犹如工匠苦役,心灵怵惕,形容憔悴。虎豹之皮华贵而有文采,所以成为人们围猎的目标;猕猴窜跳敏捷,身上总带着绳索;狗能捉狐狸,所以项圈不离脖颈。精明强干的人与这三种动物有什么不同。他们若可比明王,三种动物也可比明王吗?”
杨朱听罢老聃的话,容颜变色,恭谨地问:“那么明王之治究竟什么样子?” 老聃回答:“明王之治嘛,功盖天下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诱化百姓,让他们行善去恶,借来万物造福百姓,而百姓并不知道,还以为是我自然如此;明王将功绩归于万物,不突显自己的名声;与万物同体,游心于虚通之境。”《庄子》中关于杨朱与老子关系的另一段记载是这样的: 杨朱前往沛地(今江苏沛县)拜访老聃,恰巧老聃已离开沛地前往秦国。杨朱南下,老聃西行,二人邂逅于梁国(在今河南开封附近)。老聃打量一番杨朱,仰天长叹,说: “从前我以为你是可教之徒,今日再见,知你已不可教了。”杨朱默然不答,跟从老聃西行。到了旅舍,杨朱为老聃端来洗漱用具,服侍老聃梳洗已毕,这才将鞋脱于门外,以肘、膝代步,爬行至老聃面前,极其谦恭地问:“刚才我想请教夫子,但您行走不辍,我怕耽误您的行程,所以未敢问。现在您有空闲了,我想请教夫子,我错在何处。”老聃说:“你一副飞扬跋扈的样子,谁敢和你在一起?要记住这个道理:廉洁清贞的人,犹如污辱的样子;盛德圆满的人,犹如德行不足的样子。”杨朱一脸严肃,说:“杨朱敬奉尊命。”杨朱南下之时,威仪赫赫,每到旅舍,主人亲自迎送,男主人为他拿着坐卧的毡席,女主人手持梳洗用的毛巾,原先坐在地板上的客人避席而走,生火取暖的人不敢靠近暖炉。蒙老聃的一番教诲,杨朱返回时是另一幅景象,他使自己完全混同于一般的俗人,在旅舍里客人们都争着与他并肩而坐。
可见,杨朱还是老子的弟子,不过他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目的就是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比他小一点的庄周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又由于司马迁不为杨朱做传,很多学者认为杨朱与庄周是同一个人。
理由是对一些古籍著作中的记载有疑问。
如《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荀子解蔽》: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埶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吕氏春秋 审分览第五》七曰: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後(阳生,杨子,即杨朱)。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荀子)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汉书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严君平,也自称庄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严周,庄周也)
……
这些记载不是只提庄子不提杨朱,就是只提杨朱则不提庄子。于是有学者就认为杨朱与庄周是同一个人。
其实,两人还真的不是一个人,如我们上面所介绍《庄子》里记载杨朱的那件事,哪有自己写的书连自己的名字都写错的呢?
当然,还需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史学必须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