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其中的“寺人”,即宦官,而“孟子”却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位。只有《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里的“孟子”才是指战国时邹国(山东邹县)人孟轲,他是儒家大师,人称“亚圣”。
我们知道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一生基本是从事教育,相传弟子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同时他还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称"圣人"。
那么,孟子为什么被称为“亚圣”呢?
实际上,我们平时经常说“孔孟之道”,可见孔、孟两家的思想代表儒学的全部。
孟子生活的年代,百家争鸣,由于“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志在匡世济民、兼济天下。青年时,他拜师孔子弟子子思门人。之后,他胸怀政治热情和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率弟子游遍诸侯国,宣传“仁政”学说,力谏诸侯实施民本思想,对后来进步的思想家影响很大,他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是我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因此,他的地位仅次于“圣人”的孔子,被世人称为“亚圣”。孔子和孟子思想一起被称“孔孟之道”。
话又说回来,孔子和孟子什么时候被封的呢?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了做皇帝,让手下一大批文人为他“正名”,如刘歆说周公才是儒教的教主,孔子只是传播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的首个传教师。
甚至到了唐初,“先圣”还是周公,孔子还只是“先师”。
直到唐太宗时期,由于他杀兄逼父才获得皇位,就下令将周公庙从太学里迁出去,封孔子大弟子颜回为“先师”,而让孔子顶替周公的位置,即“孔颜之道”。之后,唐玄宗下诏建孔子庙,并称颜回为“亚圣”。
可见,这时候孟子还只是战国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直到唐懿宗时,皮日休连奏两本:《请韩文公配飨太学书》,《请(孟子)为学科书》,称:假如《孟子》不列为教科书,则势必“儒道不行”、“圣化无补”。
此后孟轲的地位才不断上升,后蜀君主孟昶首次将《孟子》列于十一经之中。北宋统治者也将后蜀“石经”作标准。南宋之后,尊孟之风更是日盛。
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张璁,首次提出让孟轲代替颜回的“亚圣”地位。清朝初期,统治者为了稳定人心,大力表彰孔孟之道。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正式下令封孟轲为“亚圣”,不过又封颜回为“复圣”,曾参为“宗圣”,子思为“述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