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宫乐图》传递了宫廷的热闹生活。图中仕女头部插有玉梳。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
古代插梳
梳篦,在中国古代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滥觞。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
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
明清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唐代,妇女往往在头部插梳以为装饰,玉梳器薄、齿短,置于头部。
唐至五代,用于头部的玉饰品一般都较薄,且玉质精良,表面较少起伏变化,刻画图案多用阴线,线条直而密。
耳着明月铛
由于礼制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一直到满清之前,汉族女子一般是不钻耳洞戴耳环,而主要是耳珰,少数民族有钻耳洞戴耳环。
宋代女子的耳环比较有特色,是挂在耳朵上,下部坠珠垂于耳下,明代由于一直在恢复沿袭宋制,所以也多是此种形制。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最原始的金属耳环,大多以青铜制成,它们的造型比较简单,只要用一根粗铜丝弯制一下便成。
宋代,耳环繁简不一。简单者,只以一根粗细各半的铜丝,弯制成一个圆环,尖端挑出向外。
明代,耳环崇尚轻巧。通常以一根粗约0。3厘米的金丝弯制成钩状,在金丝的一端,穿上两颗大小不等的玉珠,大珠在下,小珠在上,两珠之上再覆一片金制的圆盖,使整个造型像一个葫芦,俗谓“葫芦耳环”。
在耳饰之中,又有耳坠。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是一个圆环,环上缀一组坠饰,因形得名,故曰耳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