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的故事——何为正色?

有清一代,文字狱连绵不绝,有位诗人作诗吟咏紫牡丹,“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就被人告发谤上,成为一时大案,掀起了腥风血雨。今天我们不讨论文字狱这么沉重的话题,只讨论一下这首诗句里所说的“正色”是什么东西。

中国古代,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礼记》中说“衣正色”,孔颖达注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说只有五种颜色是正色,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也对应五行。其中,青代表东方,为木;赤代表南方,为火;黄代表中间,为土;白代表西方,为金;黑代表北方,为水。《易经》又认为黑色是天的颜色,黄色是地的颜色,所以有“天地玄黄”之说。

到了明清时期,又把黑色排除在外,推崇蓝、黄、红、白四色。明清两代帝王祭祀,主要去京城的四个祭祀场所,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分别祭祀天地日月。在烧制祭祀用的瓷器时,天坛用蓝色,地坛用黄色,日坛用红色,月坛用白色,这也造成明清两代,这四种颜色的单色釉瓷器大为发达,颜色鲜丽,制作精美,是瓷器中的精品。

到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时,用颜色划分小队,设蓝、黄、红、白四旗,后来军队增多,增编四旗,改为正黄、镶黄、正蓝、镶蓝、正白、镶白、正红、镶红八旗,这就是八旗制度由来。顺治以后,皇帝亲自统辖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