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踞龙盘南京城为何如此不堪一击?从军事地理层面剖析南京城防

编者按:清明期间,除了家族式的祭祀活动,集体性的公祭活动也很多。其中自然包括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公祭活动。可说到南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六朝古都和虎踞龙蟠之地。但是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南京总是很倒霉。先不说南京大屠杀,明代南京在防守上的运气就不好,清军南下、靖难之役等等,甚至还曾被几十个倭寇杀到城下。往前南京守不住的情况就更多了。总之,从历史上看,在南京定都的王朝大多维持的时间不咋长。面对敌人的进攻,南京所倚仗的长江天堑似乎并没发生什么作用,被对手轻松攻下也不是啥新鲜事。那么,说好的虎踞龙蟠呢?为何有山水护卫的南京城防御力却那么弱呢?

既然是六朝古都,南京自然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从大的区域位置来说,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交通便利,西接江汉平原、东连太湖平原,北面两淮。北上可以进驻两淮,东进可以占据富庶太湖平原,西进可以收取荆襄作为西部屏障,甚至可以进攻巴蜀占据整个中国南方。

▲西晋灭吴

从小范围来说,南京北有长江,又有清凉山和钟山护卫,有虎踞龙蟠之势,周边河湖纵横。相对应无崇山峻岭之胜,内部多为河道纵横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京实为形胜之地。所以,很多南方政权统治者都将其定位首都。但是,为何看起来如此险要的南京城,在防御上就那么脆弱了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石头城了。过去说的虎踞龙蟠就是指钟阜(紫金山)龙盘,石城(清凉山、石头城)虎锯。

石头城是南京的代称,但石头城可不是当时南京的全部。石头城是孙吴时期修建。其以清凉山西坡天然石壁为城基,环山修建的,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如今的六里左右。其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险固现时势威。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从孙吴到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

▲今日的南京石头城公园

从早期的水文条件来看,长江江水位置比今天偏东,南京西北面的陆地在当时也多在水下。所以当时的石头城和周围环境和今天不同。古时的石头城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这就使得北方军队要南下攻打南京,就无法直接渡江登陆。军队要先控制历阳(和县)和广陵(扬州),之后在采石矶和京口这两处地方登陆。由于当时的扬州所处的淮左地区河湖众多,影响大兵团的移动集结,而淮右地区河湖相对少一些,因此那时候多在从历阳渡江,在采石登陆。

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从南京能够迅速向采石和京口这两个地方投入兵力。对于早期以南京为中心的政权来说,守住这两个地区和石头城,即使江北不在手里也能保住南京。所以从孙吴政权到刘宋时期的建康城是没有城墙的。其只有宫城城墙,直到南齐时才有城墙:“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

之后,南京外围靠北面白石垒(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头城;西南冶城、西州城;东南东府城;南面丹阳郡城来防守。而建康城的内城和台城又修的非常坚固,尤其是台城是三道城墙,还是砖城。所以要攻下南京必须要先攻克这些外围城镇。如果不能迅速解决这些城堡,切断南京周围通道,基本上很难攻克南京。

南朝时,建康有名的两次失守,比如侯景之乱和隋灭陈,基本是人为因素。侯景靠内应占领建康内城,而梁朝援军打酱油。隋朝也是如此:隋将韩擒虎自新林进军,忠乃率数骑往石子岗降之,仍引擒虎军共入南掖门台,城陷。

所以在唐代以前,南京地区并不好打。早期对南京的作战基本选择在长江中游地区出发,然后从东北方向进军。虽然路好走,但是要面对重重关口,而且在对方士气高涨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踹回去。比如参考北齐与陈朝的战争。

▲南京附近的地形

但在唐以后,随着河沙的堆积,下游河道渐渐变窄。首先在唐武德八年(625年)后,江水日渐西移,接着失去了地利价值的石头城便开始废弃。同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扬州作为连接大运河的长江枢纽变得非常重要,渡江方向上的选择变得更多了。随着西北陆地面积的扩大,南京周围也更适合大兵团展开。这时淮河流域对南京地区防御的意义也更明显了。

自古以来一直强调守江必守淮。除了渡江需要在淮南以外,淮河上游比较重要的两个支流是颍河和涡河。颍河汇入淮河的河口就是寿春(今寿县),涡河汇入淮河的河口就是钟离(今凤阳),因此这两处都是一方重镇。淮河下游比较重要的支流是泗水,它发源于山东,流向南方,在淮安附近汇入淮河。淮泗水路自古为南北交通要道,山阳(今淮安)和盱眙为下游重镇。根据史书记载,通过泗水是可以驶入黄河的。所以淮河流域既可以帮助南方政权将兵力投送至中原,也可以帮助北方政权进攻江南地区。

▲石头城与六朝建康城

所以,孙权曾一心想要攻下“襟河带湖”的淮南重镇合肥;南北朝时期,双方也始终在争夺寿春。而且两淮地区也是早期重要的农业区。有密集的城镇和人口。在唐代时,淮南道有州十四个,在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和南唐的一半行政区域和人口在淮南。从下面南唐疆域图来看,南唐江北州县明显要比江南密集。建都南京的政权如果获得淮南,可以获得北上中原的基地,也能获得淮南富饶的农业区和人力资源还有盐。南唐丢失淮南土地之后,不仅失去了将近一半的州县,还失去了产盐区,因而国势渐衰。

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产粮又产盐,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对于南方政权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唐代以后,长江江水西移运河开通。一旦失去淮南,南方政权基本就会面临江北的疯狂输出。比如南宋建炎年间,面对女真南下,南宋一触即溃,结果造成女真军队直接深入浙江中部,对宋高宗进行搜山检海。

其实,对于东南地区来说,长江虽然是天然的屏障,但也是天然的交通要道。西晋灭吴的前提就是击败孙吴的水军,再顺江而下。所以靠长江来防守是不稳固的,一旦一处被洞穿,就会全线动摇。总之,“守江必守淮”是历代立足于东南地区的统治者的共识。

对于南京城本身来说,城市本身背对着山,整个周边山脉相对北方就是一个凹形。在采石和京口失守后,南京基本就是处于被分割包围夹击的局面。即使城墙修建得再坚固,也会因为弹尽粮绝被攻破。特别是火器出现后,南京周围各处山区一旦丢失,南京本身就会处于或力打击之下。俗话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轰进后宰门。”

再说城防方面。明太祖朱元璋根据南京周边的山川走势修建了周长35.3公里的南京城墙,又修建了周长60公里的外郭城,把南京主要的制高点囊括了进去。其中南京城墙高14-26米,上宽最窄处2.6米,最宽处19.75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用青砖和条石砌成。外郭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有将近20公里的城墙部分用砖砌成。这相当于在一座坚城外面加了一座长城。

▲朱元璋影视剧形象

但这就保险了吗?并没有!过长的城墙本身需要大量的兵力驻扎。所以明初时,南京一度驻军将近20万。而在军队数量不足时,城墙长反而成了累赘。很容易被以点破面攻破。太平军攻打南京时,南京清军只有四千人,结果被太平军炸毁城墙攻破。

后来太平军在钟山修建天堡城和地堡城后,靠这两座堡垒坚守南京十余年。但是在天堡城和地堡城沦陷后不久,南京就失守了。辛亥革命时,革命军在付出伤亡二百余人代价之后,攻克天堡城,之后轰击南京城内清军。于是,攻克天宝城的第二天,南京城光复。

▲明南京城城墙分布图

所以,虽然南京城虽是山水形胜之地,但是水可以帮助敌人运粮运兵,而山则可以给对方提供火力制高点。这也就是为什么看起来虎踞龙蟠、坚不可破的南京城,在失去淮河和江汉之后,为何脆弱不堪的根本原因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