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状】
还记得去年的一条新闻,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成名后声称自己有“关系”,涉嫌诈骗21人共46.3万元,新闻底部的评论大多是对他的口诛笔伐,而且基本上都是侮辱性的言论。
以前在书上看过一则故事,很令人深思。一个社会学家通过判断人类在无他人在场时的行为而将人们分为“好人”(性本善)和“坏人”(性本恶)。他安排了很多组实验(类似现在很流行的街头实验一样),并用隐藏的摄像头将这些人的行为全部记录下来,结果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为了设计出无他人在场时的状态,社会学家选择在夜晚做这个实验,当时他故意在一个很整洁的街道上扔了很多垃圾,又故意弄倒了一排很整齐的自行车中几辆躺在地上,然后静静的等候实验目标出现。结果他在镜头里面看到一个人在经过街道时把地上的垃圾全部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可是当那个人在经过那一排自行车的时候,并没有和社会学家想的一样把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全部扶好,他反而是把剩余的整齐的自行车全部踢倒了。
【读者3秒后的观点】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呢?这个时候如果对这个人下一个结论,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很多人看到这里肯定会说,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面。说实话,你们说的没错,的确是这样。可是有时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这么去思考问题的。我们的主观意识大多情况下是更加“明确”的,我们喜欢对所有事物归门别类。你的心里答案往往更加直白,“他是好人”或“他是坏人”。大部分人都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别人的所作所为进行评判。我们往往对一件事物的结论下的都如此之快,只通过片面信息就想评判一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觉得这是极不负责任的。
【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真正的理解,其实只是人们的一个心理借口罢了,我们只是认为自己“性本善”,而避免受到自身内心的道德谴责。当我们很多人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的时候,尽管能意识到有悖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却还是会在心里为自己狡辩一下,“我这个人其实本性不坏的,总的来说我还是一个不错的好人”。可是在面对其他人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高风亮节”而义愤填膺的在心里唾弃他,恨不得致对方于死地。人更乐意记住自己的善,而忘了自己的恶,却会因为他人的恶,而忘了他人曾经的善,这就是人性。
【理性对待】
我个人认为,要想正确对待一件事物,要先了解事物的本质。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那是社会学家关心的问题,根据我们自身的所见所闻,应该不难了解到,其实人大多都有善也有恶,所以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揪着别人的错不放,更不应该愚昧到需要将别人的灵魂囚禁在自己的道德深渊中。就像那个“少年英雄”一样,我们必须要肯定他在汶川中的英勇行为,感动我们的是这种行为的高尚和勇敢,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弘扬的正能量。当我们下次再遇到上述的新闻问题时,更期待看到会有人说一句,“希望他早日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而不只是会侮辱他。我想,这应该才是最理性的对待吧。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 不安分笔记 (ID:WeSayNo)
转载请获得授权,未经许可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