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解读清明习俗,带你品味儒家传承文化


清明从节气已经演化成一种文化。现在,大家过清明,一定是扫墓祭祖。一些观念传统的人,还要烧纸,祭祀过世的亲人,表达一种怀念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明节已经成为一种家庭传统教育的习俗,记得小的时候,母亲领着我给姥爷扫墓。那时候自然要烧些纸钱,我当时是被骗去的,母亲为了让我听话,不要乱跑,许诺了下一次小饭馆。

看着母亲叨叨咕咕的在那里和姥爷的墓碑说话,多是一些想念和报告家里一切平安勿念等等。我很不耐烦,至少我是怀疑,在这个世界烧一大捆纸,那个世界能否接到,这个世界的货币在那个世界怎么兑换?就有些不耐烦,“妈妈,姥爷能接到吗?”

母亲显然不知道怎么回答我的疑问,就开玩笑的说了一句“爹,如果你能够收到,就表示一下,要不下回我就不给你烧纸了。”让我没想到的是,真的刮了一阵风。我马上老实了,一直安静到纸全部烧完。从那个时候起,每次清明扫墓,我都很安静的在一旁等待。

逐渐张大了,觉得应该是纸张燃烧,空气对流,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可是,对清明的理解我更加深刻了,这就是一种家族仪式,表达一种缅怀和寄托,如果上升到文化层面,就是对家族的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学说,对祭祀和文化传承非常的重视,这跟儒家的原始职业是分不开的,在孔子的时代,儒是一种职业,几乎就是神官,专门处理婚丧嫁娶的礼仪问题。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儒,但这并没有阻碍孔子的人生进步,他的学说一直在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几乎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进程。对人格标准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规范。

清明节一开始并不是祭祀的时间段,只是一个节气,大家在这个节气,要外出踏青,送走了冬天,迎来了春天!应该是从宫廷的行为发展出来的,百姓纷纷效仿。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代在发展,渐渐的清明节被赋予了怀念和追思的文化内涵。这与儒家的主流文化意识是不可分开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演变,才有了今天的清明节!

唐朝时期的清明节是这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家族和文化传统的重视。在这个时候,大多数家庭成员都会聚集,一起扫墓祭祀。可是,诗人却不得不离开家乡,做一个孤独的旅人。为了消减内心的愧疚感,只能借酒消愁。

本文为您解读清明习俗,带你品味儒家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