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无国界的,在国际化的、优秀的论文发表平台发表论文,是国际同行交流的最好模式。那么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不单纯是要建个平台,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学术创新的发言权。
世界一流期刊是发言权的体现
英国有NATURE,美国有SCIENCE,NATURE、SCIENCE的新闻报道往往比论文更受大家的关注,一般最新的发现和成果都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这就体现了发言权问题。我国是大国、强国,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平台。有了这样的杂志,我们才能有发言权,这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重要意义。
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要体现中国的独特性
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另外一个理由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性。我们不能一味地模拟西方的科学,而要思考我们的科学发展走什么途径。创新的方向不一样,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发展的模式也不一样,可能就要走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不光只是建设和NATURE、SCIENCE一样的一流期刊,而是要做有中国自己目标、有独特性的世界一流期刊。
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要支撑原始创新
现在讲到一流期刊,多是指高影响因子期刊,但事实上很多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文章也是跟风的,真正的创新反而发不出来。因为主流杂志发表文章必须要经过同行评议,但是创新往往不能得到同行的认同,就容易被拒稿。所以我认为,中国建设一流期刊要呵护原始创新,要探索支持创新的发表模式。只要保证原创内容的严谨性、可靠性,就给予发表。现在《国家科学评论》正在探索一个新的模式,文章投来后如果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那么让评审专家写一个评论,可以把文章好的地方或者有缺陷的地方写出来,放在文章后面,让文章能够发表。我们想尝试用这个模式,让有创新性的工作能够展现出来。
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要培养科技期刊的专业人才
办好科技期刊需要有科学素养高的专业编辑和专业记者,没有这样的人才办不好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希望建立一个平台,用英文向世界发声,报道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创新的成果,比国外的期刊报道速度快、报道质量好。但是我们目前没有专业的记者做深入访问,就做不到这一点。
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科学家进入科技期刊行业,专职做期刊编辑或者记者。要提高他们的待遇,提高他们在科学界的地位,让社会上形成这样一个共识,从事科学传播、科普、出版等行业的工作都是受人尊敬的。
作者:蒲慕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学评论》执行主编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科协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主编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由科界平台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平台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科界小助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