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折力,就是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抗挫折力的大小,同人的经历、意识、意志有关。一个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意志比较坚强的人,在同样的不如意面前,他的情绪波动相对就比较少,挫折耐力则相对比较高。
有两句古诗这样写道:“欲登太行雪满山,将度黄河冰满川。”人生中不如意、受挫折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经受过大挫折,比如逆境的人,对小挫折就不会在意了;从来没有受过挫折的人,稍有不如意就会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医学家对65~75岁老人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心力强盛的人比心力交瘁的人平均多活岁。所谓“心力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完成某项事业而活,即使已老却仍忘年地工作,不知疲倦,总觉得自己年轻。二是为完成某种责任而活,或为后代求学,或为老伴有依靠等,总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地去工作,积攒财富,干什么都觉得有滋味。三是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疾病,或曰“心理抗争力”强,这种人病后容易康复。
有专家提出了一个“逆境情商”的概念(AQ),用以测试人们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现在,AQ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过去10年中进行的1500多项有关AQ研究的结果显示,AQ高的人手术后康复快,销售业绩也是AQ低的人的三倍,在公司中升迁的速度也快得多。
怎样提高AQ呢?应对逆境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四个关键因素,即控制、归属、延伸和忍耐。
控制,认清自己改变局面的能力;
归属,指承担后果的能力;
延伸,对问题大小及其对工作生活其他方面影响的评估;
忍耐,指认识到问题的持久性,以及它对你的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
要调整好这四个关键因素,就要对每个问题都进行这样的思考:这个问题导致的今后两天必然发生的结果是什么?对于这些必然结果,最有可能改变的(即使部分改变)是哪些?怎样做能防止问题的扩散?有什么迹象表明问题的后果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样一份在脑子形成的清单,可以使我们在问题发生后减少恐慌,并帮助我们确定轻重缓急。
让我们来看一个“逆境情商”高的实例:
山里住着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在他不断地辛苦建造下,终于完成了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有一天,他挑着砍好的木柴到城里交货,当他黄昏回家时,却发现他的房子起火了。左邻右舍都前来帮忙救火,但是因为傍晚的风势过大,没有办法将火扑灭,一群人只能静待一旁,眼睁睁地看着炽烈的火焰吞噬了整栋小屋。
当大火终于灭了的时候,只见这位樵夫手里拿了一根棍子,跑进倒塌的屋里不断地翻找着。围观的邻人以为他在翻找藏在屋里的珍贵宝物,所以都好奇地在一旁注视着他的举动。过了半晌,樵夫终于兴奋地叫着:“我找到了!我找到了!”邻人纷纷向前一探究竟,才发现樵夫手里捧着的是一片斧刀,根本不是什么值钱的宝物。
只见樵夫兴奋地将木棍嵌进斧刀里,充满自信地说:“只要有这柄斧头,我就可以再建造一个更坚固耐用的家。”
事情对我们发生什么作用,将依它使我们在内心发现什么来定。生命并非总是由一手好牌来决定,往往倒是由善于处理一手坏牌来决定。苦难不会长久,强者却可长存。
有些人在遭遇重大挫折时,往往会激起否认的心理反应。比如,有人患了癌症后,不愿相信这是事实,老怀疑医院是不是搞错了,比如检查是不是和别人的搞混了。就是等检查结果是自己的确凿无误后,仍不愿接受现实,总爱在那儿假设要是当初不怎么怎么就好了,陷入了无限悔恨之中。失恋的人也不愿意承认分手的事实,总幻想着能旧情重续。对方稍有什么表示,自己就很容易联想到是否要回心转意。
否认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它将已发生而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情完全否定,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这种防卫术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
主观的否认事实并不能否认事实的客观存在。一言以蔽之,否认其实就是不接受事实,不能正视挫折。因此它的作用是消极逃避,于自己的人生是不利的。“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折磨,惧怕不测的事情,那么他的人生就只剩下‘逃避’二字”——卢梭。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是很多的。俗话说:“不如意事常有*。”我们一生很少有几次真正感到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海阔天空。人生际遇不是个人力量所可左右,而在诡谲多变、不如意事常的环境中,惟一能使我们迎接挫折而不被其击倒的办法,首先便是正视它、接受它。
有一个人担着两筐茶壶去集市上卖,谁知他在经过一个山坡时,几个茶壶从筐里掉出来,摔了个粉碎。他头也不回地向前走,这时有人提醒他说:“喂,你的茶壶摔碎了,你还不快看看!”这人回答说:“既然已经摔碎了,看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人堪称是一位生活的智者,因为生活中,能像他一样的实在不多。我们见到更多的是遭遇挫折损失后,或痛心疾首,悔恨不已,或痛哭流涕,悲苦不堪。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不说,甚至因为分神,弄不好还会打碎更多的“茶壶”。
“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着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首先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迎过去”——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