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牵手戴姆勒 抱团取暖或将是当下共享汽车产业的关键

当地时间3月28日,宝马集团宣布和戴姆勒集团签订协议,双方相关业务将合并在合资公司中,两大公司将分别持有50%的股份,为消费者提供可持续的城市移动出行业务。对尚处在起步期的共享汽车产业而言,宝马和戴姆勒此次的合并牵手,应当被视为一次颇具意义的信号,单打独斗已难以适宜当下的产业发展诉求,整合各方资源,开展合资合作,将是共享汽车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核心。

宝马和戴姆勒牵手的背后:雄心勃勃的背后蕴藏着无法突围的无奈。

根据两大巨头发表的共同声明,此次合并交易目的是在创新移动出行业务领域取得领导地位。宝马和戴姆勒希望塑造未来移动出行,为消费者提供智能化、互联化且无缝连接的整体生态系统,并帮助城市和公社等合作伙伴实现可持续性城市交通。

然而在雄心勃勃的表态背后,也应能读出一些弦外之音:在拓展共享汽车业务上,两家跨国汽车企业尚未找到良性且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毕竟商业上一条简单的道理,如果有钱赚,为什么要分一半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呢?

不可否认,在传统汽车企业阵营里面,宝马和戴姆勒的共享汽车业务可谓可圈可点,宝马的DriveNow和戴姆勒的Car2Go在欧洲各大城市均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DriveNow在欧洲有超过一百万客户,Car2Go有三百万客户。然而,尽管布局较早,宝马和戴姆勒都尚未找到正确的入门钥匙。共享汽车业务始终没能实现盈利,更为严重的是,随着Uber、谷歌互联网公司在共享出行领域的份额与影响力不断加大,宝马和戴姆勒受到的挑战将越来越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宝马和戴姆勒出行业务的合并,已经成为两家企业不得不为之的必然选项。

鱼龙混杂的中国共享汽车市场:惨烈的洗牌尚未开始。

就共享汽车发展前景而言,中国无疑堪称全球最具潜力和最具规模的市场,且没有之一。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17亿辆,在册驾驶员高达3.42亿人。有研究报告显示,这一缺口未来还将进一步放大,预计十年后中国将形成6-7亿有驾照而无车的人群,市场需求与空间十分巨大。广阔的市场空间正在吸引着无数的玩家拥有,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市场共享汽车平台高达500多家。

但应该清晰看到,中国共享汽车的竞争乱象不可持续。一方面,从消费者的心智接受度和商业规则而言,所有产业成熟之后,能够真正存活下来的都不会超过5-7家。而在赢家通吃的互联网时代,往往最终形成两家企业主导产业的局面。一如“行业老大与老二打架,受伤的总是老三”的戏言。从这点上看,未来在中国市场上,90%的共享汽车企业和平台都会死掉。

共享汽车重资本、重运营、重营销、重技术的产业本质,决定着参与的玩家想要实现良性运营,就必须具备线上平台、线下运营、资源整合、资金实力的四大要素。2017年随友友用车和EZZY为首的共享汽车平台的倒闭,已经为行业敲响着警钟:花团锦簇的共享汽车产业,拥有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产业风险。

只有先活下来才有未来:抱团取暖是当前参与玩家的当务之急。

当前,在中国共享汽车市场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是车企阵营,以厂商为背景的主机厂阵营,以EVCARD、Gofun、盼达用车为代表。二是具备互联网背景的非车企阵营,以滴滴、美团、神州专车为代表。在业务开展上,两大阵营基本上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

整车企业拥有丰富的汽车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优势,在电动化、自动驾驶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运营思维可能会更偏传统,不少车企往往将共享汽车当成一种创新的销售模式。互联网公司则具有更灵活的运营方式,在互联网思维、用户体验、软件等方面拥有优势,但前期大量成本的投入始终是个巨大包袱,毕竟烧钱补贴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因此,当宝马和奔驰合并出行业务的时候,对于中国共享汽车市场的参与者而言,连宝马、戴姆勒这样的跨国汽车巨头都在寻求合作,中国汽车市场的参与者是不是也应该去考虑寻求合作共赢。毕竟,对于当下的共享汽车产业而言,仍然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风口尚未来临,交易规模未突破、数据变现时机未到,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的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之于当前的共享汽车产业而言,用来形容或许再生动不过。对于参与共享汽车业务的企业而言,或只有以宝马和戴姆勒此次业务合并为借鉴,加快合资合作,才有望度过行业残酷的洗牌期,迎来产业收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