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为何饿死在首阳山?

在《论语》中,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孔子曾四次提到两个人,他们是伯夷、叔齐。要知道,能被孔子尊为贤人的,真的很少。

据《史记》载:伯夷、叔齐原是商末周初孤竹国君之子。孤竹君生前传位于叔齐。他死后,叔齐认为不符合长幼尊卑秩序,就将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但伯夷不肯违背父命,于是先后出走。他们仰慕行仁政的西伯姬昌(周文王),来到周地,但这时姬昌已去世。不久,武王伐纣,他们叩马而谏曰④:“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卫兵们准备赶走两人。太公(姜子牙)曰⑤:“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周朝代替商朝,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之歌,颇有怨愤之辞。

那么,伯夷,叔齐为何饿死在首阳山呢?

首阳山,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南,现在叫岚山。据《迁安县志》载: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地方就在河北迁安的岚山。山上有一山洞,就是伯夷叔齐在山上的住所。

可见,主要还是他们认为周武王伐商纣是以下犯上,有违君臣之礼,因此两人发誓宁愿饿死也不食周粟。

实际上,后世对伯夷、叔齐两人坚持大义十分推崇。

孔子赞伯夷、叔齐:《论语·微子第十八》: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要知道,古代人们一般认为一个人所做的事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立功,一般指的是在政治或军事上有所作为。

可是,人们更为推崇的是立德, 并将其排在了第一位。

因此,伯夷、叔齐两人尽管没有立下什么功业,但是两人能够坚持大义,为后世树立德行榜样,比实际的功劳更值得尊重。

因此, 两人受到了古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