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今年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名单。在这份名单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张弥曼女士赫然在列,成为第六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科学家。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设立于1998年,是全世界唯一一项只针对女科学家的奖项,每年只有5个名额,被誉为“女性的诺贝尔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张弥漫获奖理由是“创举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张弥漫,这位已经年过八旬老人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呢?
立志报效祖国的女汉子
张弥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父亲在医学院工作。生在那个年代,张弥曼的童年着实不幸,出生后的第二年就赶上了八一三事变,还不到2岁的她不得不跟着父母逃亡四川,随后又辗转江西。
在这样的奔波中,张弥曼的小学自然上得很不连贯,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获得了连续上学的机会。或许是小时候去医学院找爸爸,经常看到那里的学生做尸体解剖的缘故,张弥曼上高中时就很喜欢生物解剖课,并且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即便是一些难度很大的实验,比如解剖细小的蚯蚓,也从来没失败过。
如果一切正常,喜欢生物解剖,又受父亲的影响,张弥曼高中毕业后会去报考医学院。然而,当时刚成立不久,正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新中国急需地质方面的人才。张弥曼在报纸上看到了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的讲话:地质是工业的尖兵,国家要建设首先需要工业,而工业首先需要矿产资源。
这对张弥曼的触动很大,再加上任校内辅导员的师姐的劝说,出于报效祖国的考虑,同时也为满足自己对野外考察的好奇心,年仅17岁的她毅然改变了初衷,决定报考地质学。
这可急坏了父母,特别是母亲,她刻意找来自己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朋友,对女儿进行苦口婆心地劝说:“地质野外考考察多辛苦啊,风吹日晒的,你一个瘦弱的女孩子哪里受得了?还是学医吧。”
这话让好强的张弥曼很是不悦,她当即反驳道:“野外考察算什么?女孩子怎么就不行了?我偏要去。”在好强心理的作用下,张弥曼于当年考进了北京地质学院。
张弥曼院士在野外考察(优秀范文网)
为祖国找到石油
入校后,张弥曼被分配到了古生物系,研究古生物自然离不开化石,除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理论知识外,到荒无人烟的野外去寻找化石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到这个时候,张弥曼就会变身超级女汉子,独自一个人用扁担挑着各种野外挖掘和生活的必需品,在山路中穿行。有时白天负重35公斤的装备在山里徒步走20公里,晚上也只能睡在异常简陋的小屋或祠堂里。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张弥曼自嘲地说:“有时一次考察下来40多天没办法洗澡,身上全都是虱子,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所有的衣服被子都放在大锅里用开水蒸煮。而且自己还被锻炼成了一个大胃王,有时候就着霉豆腐,一顿饭能吃下一公斤干粮或者十几个大包子。”
艰苦的经历让张弥曼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更养成了勤恳的工作习惯,即便是年老以后,依然坚持亲自挖掘化石。
年老后依然坚持野外考察(优秀范文网)
正在做科研的张弥曼(水印)
在艰苦的科研学习中,张弥曼掌握了丰富的化石和地质学知识,也很快得到了报效祖国的契机。上世纪60年代,恰逢大庆油田的开发之际,年轻的张弥曼根据相关地层中的鱼类化石,结合自己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化规律的研究,准确判断出最丰富的石油储藏在距今1亿年左右,白垩纪晚期的地层里,为大庆油田的成功开采指明了道路。
在随后的胜利油田开采中,张弥曼又根据该油田所在地区曾经两次被海水淹没这一点,判断出石油形成的地质年代。
颠覆四足动物的起源
对石油地层的准确判断让张弥曼名声大振,但她却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继续低调地从事古鱼类研究。1981年,张弥曼鉴定出一种全新的肉鳍鱼类化石,为纪念已故的中国古生物学家,同时也是自己老前辈的杨钟健院士,她给这条鱼起名叫“杨氏鱼”。在随后的研究中,张弥曼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情况,杨氏鱼身上的很多特点都和肉鳍鱼类中的总鳍鱼类很像,但却没有内鼻孔。要知道,在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动物(陆地上所有脊椎动物、鸟类、海洋哺乳动物)都是从总鳍鱼类演化来的,这类鱼因为有和外鼻孔相连的内鼻孔,所以可以上岸呼吸。可眼前这条杨氏鱼,明明属于总鳍鱼类,为何却没有内鼻孔呢?本着对科研负责的态度,张弥曼又对国内外发现的若干种总鳍鱼类化石进行了仔细研究,最后发现这些鱼全都没有内鼻孔。
杨氏鱼(水印)
张弥曼的发现,否定了总鳍鱼类具有内鼻孔的说法,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四足动物的起源问题。随后,她又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其他一些国内外的科学家提出另一种假说:一种接近古总鳍鱼类和肺鱼类共同祖先的鱼类是四足动物的祖先。也正是凭借这些研究,张弥曼获得了今年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谦虚而严谨的学者
2011年,张弥曼成为第一位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国人。但在谈到自己获得的荣誉时,平日里自信果敢的张弥曼却显得有些惶恐,谦虚的她反复强调很多同行做得比她好,自己配不上这个荣誉,荣誉应该属于整个中国古生物界。
正是这种谦虚而严谨的科学作风,让张弥曼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有国外学者表示,张弥曼不管说什么,他都会相信,因为她从来不说没有根据的话。现任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的周忠和的话则更能概括张弥曼的特点,他说:“她从不乱说话,但关键时候,她敢说话,因此她的话很有威信。”
和国外同行交流(优秀范文网)
人物小档案
张弥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祖籍浙江嵊县(今嵊州),中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
1953年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古生物;1960年前往莫斯科学习;回国后长期在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任职,1984—1990年间担任所长;1965—1966,以及1980—1982年两次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并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2—1996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5年当选伦敦林奈学院外籍会员;1997年当选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2011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获得古脊椎动物学最高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奖。
领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化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