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里的情感,是“苦”还是“恨”?

《道士塔》写的是敦煌灿烂文化的苦难。被誉为东方最丰富的博物馆--敦煌石窟被发现于中华民族最悲哀的时刻。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一个摇摆不定的朝代,统治者们忙于政治活动而无暇保护这一灿烂文化,而是把它交由一个因为逃荒而做了道士的王圆箓来把持、管理。

他不知道这些是有着巨大研究价值的文物,更不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绚丽的壁画被他用石灰粉刷白了,婀娜的雕塑被他砸碎了。

作者“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子也是一片惨白”,他惊鄂得没有了思维,“眼前直晃动着那些把和铁锤”,“住手!”,他“在心底痛苦地呼喊”,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

如果说由王道士把持这一灿烂文化是历史必然带来的苦难,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却是历史偶然所带来的苦难,而这偶然所带来的苦难又远远超过了历史必然所带来的苦难。

在藏经洞被发现后,无知的王道士竟然把这些文物随便地送给清政府的官员,甚至还以低廉的价格把文物卖给外国的冒险家,其低廉程度如作者所言:“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

当一车车的文物被运走的时候,作者真希望能回到当时,拦住车队挽留这一切。但是,即使车队被作者拦下,那它又“应该驶向哪里”?作者最后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只能说“我好恨!”

到这里,可以说作者的情感已经到了极至,然而文章并没有嘎然而止,接着写的是我国的敦煌学研究者的悲愤,他们屈辱地从国外买来文献的微型胶卷,忍着内心的剧痛研究敦煌文献,这便把个人的悲痛扩大到了整个民族的悲哀,从而把个人情感的抒发提升到了对民族文化的担忧层面上来,突破了个体的“小我”书写。

另外,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巧妙的“两难”构思使得它的苦难叙述很能冲击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