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秋雨如何以个人解读历史文化的表达,来进行文学的苦难叙述?

游历山川江河,每一个名胜古迹、每一处风光,都能给余秋雨带来不一样的感触和震撼,并从景物中所联系的传统文化,见证历史深处的历史痕迹。

可见,《文化苦旅》这本书里面所写的,都是余秋雨结合自己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写作出来的。即使在文学艺术上不完美,也瑕不掩瑜,这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及代表作,更奠定了其文学风格。

作者在《文化苦旅:从“书斋”到“遗址”》一文里就这样坦诚表白:“自从我看了从古希腊、古印度以来的所有人类文明史后,我觉得应该从更高的方位来看待中华文明的尊严和它的失落。中华文明遇到了两难,这两难就是‘史意志’和‘文化伦理’。就‘历史意志’来说,总是有一个马鞭催着我们往前走,不管要付出什么样的道德代价都要向前走,但还有‘文化伦理’,很多文明古国必定有很多稳定的东西,它的尊严、它的稳定、它的令人不可侵犯的传统,这两者老是矛盾。‘历史意志’往前走了以后,我们中华文明往往失落了很多,如果‘文化伦理’讲得过多的话,我们的步伐就显得很慢,步伐一慢,就成为一个不发展的尊严,而不发展的尊严往往不称为尊严,这就是中华文明本性的矛盾,可能其他文明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的《文化苦旅》的“苦”字就“苦”在这里。不是我走路苦,而是这种苦。”

在这里,可以看出,余秋雨的散文写作已经完全是超越了个体“小我”的“大我”写作。

因此,在他的《文化苦旅》中,我们没有看到他个人的苦难书写,没有听到他个人的苦难呻吟,而是看到整个中华文明的苦难,听到整个中华文明的苦难呻吟。于是历史文化的流失没落,文化知识分子的悲凉人生便成为了他常用的素材。

“只有当一种文化对自己生命全方位笼罩的时候,我们才能深刻了解这种文化是什么”。在行走大漠的过程中,余秋雨用生命和身心去与每一处遗址交往。

他尝试用旅行者的角度,以文学作家的思维,以个人解读历史文化的表达来进行他的苦难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