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庶人”和“国人”分别是什么身份?

《礼记》中有这么一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意思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

那么,其中的“庶人”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在当今传世的西周康王时铜器大盂鼎,上曾刻有一篇数百字的铭文,说的是周王赏赐给贵族盂“人鬲自驭至于庶人”659 人,另外又有“人鬲”1050人。

据此,郭沫若又根据周代的史书上记载:“庶人力于农穑”(《左传·襄公九年》),“庶人耕农树艺”(《管子·五辅篇》),就认为:“庶人肯定是耕作奴隶。”

但是,一些学者却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尔雅·释诂》说:“庶,众也”;《说文解字》也说:“庶,屋下众也。”可见“庶人”即众人。

此外,“庶”还有次一等、非正宗之意。如周代实行宗法制度,嫡妻的长子可以世袭父爵禄位;而嫡妻的其他儿子和众妾的儿子都称“庶子”,只能别封为低一级的爵位。即使这样,也不能认为“庶人”是奴隶。

而《尚书·周书·洪范篇》也曾记载箕子对周武王说:你如有大疑,应该“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庶人是周王的咨询对象,那可不得了。再如《诗经·大雅·卷阿篇》立即在周成王的贤士,“媚于天子”,“媚于庶人”。这里的庶人,连周王的群臣都要讨好他们。孟子对于周初“班爵禄”的规定也曾说:“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孟子·万章下》)。

从以上可知,庶人还是能当个小官的。

相对于“庶人”,“国人”的身份就很容易确认。西周时将居住在都城之内的平民叫做国人,而居住在郊外的,叫野人,但两者都不是统治阶级,这里的国人不仅仅是指农民,而是指有奴隶,平民,手工业者,小奴隶主等等一些权力较小或者没有权力的人。

不管是“庶人”和“国人”,西周统治阶级出来对他们进行劳役和军赋的剥削制度外,还有“籍田”的剥削制度。

“籍田”就是周王、诸侯等直接经营的大块土地,其的生产者,主要是由战争俘虏转化而来的奴隶。

这些人是西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者,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也最惨重。他们成千上万地被强迫在“籍田”上进行劳动,除维持生命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外,一无所有。剩余劳动产品全部为周王、及各级贵族奴隶主所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