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副董事长。
2005年1月7日,徐凯在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杀,时年56岁。与大部分自杀身亡的企业家不同,外界盛传徐凯的离世与企业经营没有多少关系。至徐离世前,金花集团发展平稳,资产雄厚。徐的自杀,更多是其个人生活问题所带来的压力。据媒体报道,徐凯一生有过3次婚姻,且均以失败告终。频繁的感情危机对徐凯打击颇大。此外,徐凯身患多种慢性病,不堪健康问题的困扰,也可能是其厌世的原因之一。(参考:《内地9名企业家相继自杀媒体还原其极端人生》)
从某种程度上,徐凯已是让人羡慕的人,很多人在为经营发愁,身陷企业危机,而他并不需要为此烦恼,他没有来自社会外界的压力,而只需面对自身的慢性病和婚姻问题。而这些身体和生活上问题,以他的优越地位和物质条件,并不是难以解决的。他的自杀,不是受迫于客观的压力,而是源于自身的心理危机。
自杀是一种蓄意的致命性后果行为,实施者知道或希望有致命性后果。导致自杀的直接原因是强烈的、难以摆脱的精神痛苦。(摘自《中国民康医学》,黄祖宜,)
心理专家分析: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他们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人不以为然,而有些人却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事件之所以成为障碍,不是因为人们对于这个事情的心理感受。因而,一个人的心理危机,是不容易被外人识别的。而一个人,在心理危机期间,也不容易主动向外人求助,更不一定向心理学界求助。而EAP心理干预的实施,需要当事人产生一个主动求助的行为。这就需要人们在生活或工作环境里,营造一个让当事人感到安全和认可的,随时可以求助的氛围和条件。心理危机的发生是内隐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大多数心理危机是可以干预的,得到了干预就具备了解决的可能。大多数人,有寻求干预的愿望,但由于难求或方方面面的实施困难,最后没有寻求;或有些人对心理干预缺乏信任,自己进入一种无助、绝望状态,以轻生为唯一解决途径;或在危机爆发时刻因情绪冲动而自杀。因而,危机的干预应该在危机之前就开展。在工作环境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在心理危机发生时,给予当事人一个寻求干预的希望和机会,减少他们的绝望感。
没有自杀的人,并不是从未发生过心理危机的人。而是他们可能遇到了某种机会,或是他人的某句话,对生活现象的某个感悟,使他心结得以打开。有一些人,在经历过心理危机过后,心智得到锻练,会变得更加有力量。
心理专家认为:对于障碍,一是接纳和认可。离婚、慢性病,这都不是特例,接纳自身的生活欠缺、接纳孤独,将使解决成为可能。在自我接纳后,如果接受了有效的干预方法,当事人内心的潜能会被调动起来,当障碍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时,可能会有办法将障碍越过,实现成长,提升心灵和自身境遇。这时,障碍就成为他的人生成长台阶,而不是轻生的理由。这些使障碍变为台阶的智慧,都在当事人身上,干预只是帮助当事人找到并运用自身的智慧潜能。对于一个有理解力的人,我们常常使用认知疗法和求助者中心疗法,目的在于将当事人自身带有的智慧潜能激发出来,让当事人自己找到将障碍转为台阶的力量和途径,并践行这种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只是种种执迷遮盖了这种智慧,因而会让人感受到无助、无力,失去了生活的应对策略,进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和愿望。揭开种种执迷,还原每个人的根本智慧,激发每个人对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潜能,是危机干预的一个途径,而且是重要的途径。只是这种干预,并不是发生在有心理危机或当事人求助之后,而是从人们认识生命并能理解生命时就开始,伴随着人生的整个历程。这种干预,也不是只对有文化的人,而是对所有能认知和理解生命的人,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与文化程度是不相关的。对于生命的认知,不是来自于知识,而是来自于对生命中所有事物的感悟。对生命的认知和保护是每个生存者的本能,只是我们需要促进人们去感悟生命,不断增长人生的智慧和信心,并促进人们理解——人生智慧的力量,不是来源于知道,而是来源于践行-weishang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