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秦牧的散文创作恢复了人们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激情?

秦牧还创作了许多给人以启迪、知识及美感的作品。如《笑的力量》,通过讲述一些谚语、比喻和歇后语等,说明那些使人产生“智慧微笑”,或“横眉大笑”的幽默与讽刺的力量,在于它使人更加痛切地唾弃腐朽丑恶的事物,更加鲜明地辨别某种是非曲直,从而更加牢固地记忆某种事物的道理。再如《面包和盐》,从东欧人民最珍贵的献礼面包和盐的风俗习惯谈起,进而联想到缅甸人民以泼水为最美好的祝愿,我国藏族同胞以献哈达来表示深厚友谊,彝族兄弟则用两枚野生的“仙人果”向客人献礼……

通过这些向人们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当它们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意义而完全摆脱商品价格支配的时候,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无价的礼品。

在《艺海拾贝》中,以精细的观察、美丽动听的叙述,给我们讲述了有关贝壳的各种知识。作者还从废墟中看到历史的跌宕起伏,从贝币中谈到与价值有关的汉字。再如《古战场春晓》,篇幅短小,却意义深刻,抒发了作者在三元里这一古战场上凭吊怀古的激昂情怀,回顾了中国近代史的伟大开篇,无疑是给读者上了一次印象深刻的爱国主义道德教育。

实际上,秦牧散文里的很多篇章都闪耀着哲理的火花,阐述他的共产主义思想,不是搬弄枯燥的道理,而是用闲谈趣闻给人以知识,来达到教育目。

长城常常被用来作为中国的象征,而秦牧是这样来解读长城的:“它引起中国人涌起的那种特殊感情恐怕是长久存在的吧!它叫人想起中国历史的悠久和幅员的广大,历史进程的艰辛和劳动创造的宏伟;他叫人想起,能够造成这样伟大建筑物的民族的子孙,在崭新的时代里,也必然能够排除一切困难,建树起不比长城逊色、而且还要超过它的伟大业绩。”

秦牧在他的散文中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书写常常就是那么的恢弘大气,让读者感到荡气回肠。

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教育紧密相连的,在文学作品中宣扬善的理念是对社会道德教育缺陷的最好弥补。而一位优秀的作家就必须自身拥有一颗向“善”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人们才会记住他和他的作品。秦牧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去进行散文创作的,所以,他的散文到处洋溢着教人向善的社会道德文化教育,于是他在散文创作所追求的最高信仰也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纵观秦牧的散文创作,始终都没有离开自身命运、祖国命运与历史发展三者的联系,秦牧在他丰富曲折的生活经历里容进了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并将这种融合提升到了国家社会的道德文化教育之中,从而实现了他的散文创作的文化信仰与追求,也实现了他作为祖国母亲在困难时期建设者中一员的价值。

秦牧的散文创作恢复了人们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激情,使历史被激发出现实的活力。秦牧在一种不间断的自我超越中思考历史,思考命运,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而正是他的这种放眼历史、心怀人民的高尚情怀促使他在散文创作的道路上执者的追求下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为读者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