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作战时采用很多队形,其中就有方阵。这是一种将军队在野外开阔地上排列成方形阵式。一般由前军、中军和后军相互嵌套排列而成,方阵平面呈现“回”字形状,可能源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很多学者认为方阵为黄帝创造。《李卫公问对》载:“黄帝兵法,世传握奇文”,“考其辞云:四为奇,四为正,余为握奇。奇,余零也。”
所谓“握奇阵”,就是将一支军队分为八个小方阵,四正四奇总为八阵,按井字形、环形配置,大将居中掌握,称为“握奇”。军队环卫前后左右,形成八个活动区。做到一处受敌,多方可救。“其形井字,开为九焉,五为阵法,四方闲地”。李靖认为,黄帝创立的这种方阵是阵的最初形式,后来诸葛亮的八阵图就是依据这种八行方阵演变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秦军方阵。
由于缺少史书记载,对于秦军方阵的了解,我们一般依据考古知识。
1974年,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发现大量兵器,其中:一条6.3m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整个长矛接近7m。
不过,让考古学家疑惑的是,这么长的刺杀兵器,一般士兵端平都十分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
之后,专家进行大胆推测:秦步兵应该用此来组成长矛方阵。这样一来,长矛的威力才能显示出它集体的力量。
在兵马俑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两种长柄刺杀兵器:戟和铍。戟长约在2.8m,即在戈前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很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可见,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进一步印证了秦军方阵的存在。
根据考古发现,专家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秦军方阵:秦军方阵,长矛手利用长矛长度优势杀伤敌人,抵抗战车;铍手在长矛手身后,当长矛手的阵型被打乱时,以较小的突击阵型,利用极强的突刺能力将突入的敌人推出去;当方阵陷入混战时,戟手以单兵为单位加入战斗,肃清阵内之敌。
当然,在作战时,如没有短兵相接时,秦军就通过秦弩重创敌人的主力。要知道,秦朝的弩,有效射程可达1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准的武器,甚至还拥有一套自己的瞄准系统。
这样一来,秦军方阵中弩、步、车、骑按规则分布。根据地形地势,敌我方力量优势对比,秦军方阵的统帅以最有效的方式调集着内部资源。
难怪秦军方阵可以一扫六国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