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茫的历史原野上散步—秦牧散文语言特色

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大家秦牧,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孜孜不倦,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其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题材广泛、格调高昂、立意深刻,善于联想、想象丰富,给人以新奇之感。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新生活,鞭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

秦牧放弃以回忆的和逻辑的方式去复现历史,而是选择在看重历史材料的基础之上,以审美想象和生命体验的方式去诠释历史,走入历史和走出历史,在苍茫的历史原野上漫步。

“文革”时期,人们丧失了太多的历史直觉和历史记忆,失落对于自我历史的蓦然回首的热情,中国人热衷于自我解构对于传统和历史的审美信仰,并且以旧行而上学的独断论开辟了一条否定一切的危险的精神之路,消解了所有的精神“禁忌”由此导致了悲剧性的历史和文化的双重断裂。

秦牧散文的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从来都不去再现或想象历史,也从来不去对历史的某一人物或某一故事展开论证,他仅仅是将某一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故事作为散文写作的题材,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构架起一道桥梁,达到命运与历史、现实与历史、读者与历史的三重对话。

从《土地》到《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等等散文中,秦牧面对历史,常常触景生情,妙语连珠,譬喻、警句精彩纷呈。叙述了重耳亡命途中的故事之后,笔锋一转,想到了我国古代皇帝赠土封疆的仪式;由三元里古战场的辽阔与恢弘想到了我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于是发出了“我们美丽的土地,英雄的人民!”的感慨与豪情。

秦牧的历史散文的书写,飘逸着对于历史的审美想象力,弥漫着对于历史人物的诗意的生命体验。

《在遥远的海岸上》他就写到“对古代祖国英雄豪杰的怀念,是无数华侨共有的感情”。多年的海外生活使秦牧深深的体验到了中华古国的民族精神是多么的让人自豪,郭子仪、岳飞、郑和等是他们在海外的骄傲。

甚至一些在国内已经改变或消失了的习俗,在海外却依然保留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她的子子孙孙的身上留下了多么深远的影响啊”。

正是在秦牧的生命中有着不同常人的生命体验,所以他才能够如此深切的体会到一个国家历史的辉煌对于一个炎黄子孙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而秦牧通过散文这一特殊的方式把他对祖国的悠久的历史的崇敬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诗意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