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挺白岩松:大学教育岂能按照市场经济?|张栋伟

今年两会,白岩松的提案关于“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发现北大一周的社会活动安排,足够内蒙古一个不知名的高校用10年。

白岩松认为:2018年高校毕业生820万人,这820万人有多少在名校里?他说:“你想想,未来,他们(非名校毕业生)几乎百分之百都会成为中国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建设的骨干。”

说起这种大学教育资源的分配,基础划分有重点大学、一本、二本、三本(今年取消了),同时还有985、211的区分,这两年“双一流”又成为新的提法。支持这种模式的看法,就是把优质资源倾斜到所谓优质院校,由此提高毕业生的教育质量。

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解释,这就是“马太效应”,让学霸成为学王,让学渣彻底成渣。

如同白岩松所疑问的话题:

一、非名校的学生究竟占多少?

先简要介绍下什么是“985”和“211”。

“985工程”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最初入选“985工程”的高校只有九所,至2011年年末,共有39所高校位列其中。

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又推出“211工程”,意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共计112所高校。

简而言之,“985”和“211”就是国家圈定的要重点扶持的高等院校。

权威统计数量,985和211院校招生数量每年不足60万人。

也就是说,按2018年毕业生820万人来对比,多达760万人之多的毕业生,都是二流待岗。

二、这些名校的60万学生,占据了多少国家财政资源?

“985”和“211”最大的任务,就是给其中的高校以资金支持。

中国大学的资金来源中最重要的就是财政下拨,超过整个高校资金来源的一半(2013年数据)。在财政下拨中,有个专项补助经费,指211工程专项资金、985工程专项资金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项重大专项资金等。其中,211工程专项资金和985工程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数额较大,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由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大学共同筹集;985工程专项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人民政府共建资金、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共建资金以及项目学校自筹资金。

这些名校之间,还有第2轮的不公平对待。浙大曾经的风云人物郑强,在从浙江大学(既是“985”也是“211”)党委副书记任上调至贵州大学(是“211”但不是“985”)担任校长后,曾感慨“贵州大学过去30年得到中央政府支持的总和,顶不上我原来工作浙江大学的1年。”

得到重点扶持的全部“985”院校和大部分“211”院校均系中央部属高校,根据2013年的数据,一百余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与两千余所地方高校公共财政预算约为3:7

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自然造成区域固化、贫富固化、阶层固化

(1)通过这种所谓名校圈的安排,侵犯了教育公平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中,政府与非政府经费的比例是1:0.71。而OECD国家的平均值是1:1.1,美国、日本、韩国分别是1:1.8、1:2、1:2.7。国际上名校的经费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校友、社会捐赠,所以无可厚非。但中国高校使用的是全民纳税人的资源,如果倾斜性的只给少数人创造条件,有失公平。

(2)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自然造成区域固化、贫富固化

北京有84所普通高校,其中24所211高校,占比达28.57%,河南和河北普通高校数量均超过100所,可是211学校均仅有1所。

北京、江苏、上海、陕西、湖北这五个省市共有58所211工程大学和19所985工程大学!985、211大学的数量都超过了全国的50%!

(3)更可悲的是阶层固化

近期,各大双一流高校都相继公布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11、985院校是中国高校教育顶尖力量的代表,从这些大学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本科生三分之一左右选择了出国深造。那么这些继续深造的学生,去向了何方呢?

通过清华同学会、北大同学会、欧美同学会等等组织,名校毕业生又在建立名企的近亲圈子,所以名企逐年成为“只招聘211、985毕业生”的职业歧视重灾区。

-----------

大学教育不是普及教育,存在“因材施教”问题,让考不上名校的学生去干那些需要名校学生干的事,基本也干不了。但是名校、非名校的设立、选定,完全是有可能做到相对公平,而不是目前这样的官本位、区域本位。有些大学的某些专业,不仅国内一流,就是在世界上也有一定声誉,但因为距离中央部委关系太远,距离大城市中枢太远,就无法得到支持和扶持。

更重要的是,教育不是靠这种那种的评选划分,通过财政扶持,给钱就能成。希望在十三五的开年之际,教育改革能给出全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