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是秦始皇的宗室远亲,同属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之一的“嬴”姓,而且还都是“赵”氏。
夏商周时代,姓氏是分开的,男人用氏,女子用姓。这就是赵高之所以叫赵高,而不是嬴高的原因。正如《史记》关于秦始皇嬴政的记载,多称其为“赵政”一个道理。
《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从此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
现代学者李开元称赞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就是这么一位“杰出人才”,却一步步把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迅速推向灭亡,手段极其残忍恶劣,他这是要谋朝篡位呢?还是有深仇大恨?
秦始皇暴毙之后,赵高要挟李斯和他一起逼死公子扶苏,立最无能的胡亥即位,之后怂恿胡亥诛杀忠臣,名将蒙括、蒙恬,名相李斯,皆死于他手。对于其他的大臣,胡亥在赵高的唆使下,也大开杀戒。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为免遭羞辱而死,选择了自尽。在诛杀大臣的同时,赵高将自己的亲信一个个安插进去,朝中要职遍布赵高的党羽。
最令人发指的是赵高对秦王室的疯狂屠杀,胡亥的兄弟们几乎被诛杀殆尽。最残忍的一次是在咸阳市将胡亥的十二个兄弟处死。另一次在杜邮又将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刑场惨不忍睹。
将闾等三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稳,胡亥和赵高一时之间找不出什么罪名陷害,就把他们关在了宫内。等其他许多的兄弟被杀后,赵高派人逼他们自尽,将闾他们对来人说:“宫廷中的礼节,我们没有任何过错。朝廷规定的礼制,我们也没有违背,听命应对,我们更没有一点过失,为什么说我们不是国家忠臣,却要我们自裁?”来人答道:“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被定罪处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三人相对而泣,最后引剑自刎。
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名声好一点的是公子高。他眼看厄运难逃,便下决心用自己的一死来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书给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很高兴,赐给他十万钱。
赵高紧接着又怂恿胡亥屠杀地方官员之中的异己,并以残酷的刑罚和沉重的赋税劳役压迫民众,使得民不聊生,导致大泽乡起义的爆发,曾经的大秦帝国摇摇欲坠。赵高趁乱又逼迫胡亥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有史学家据此推断出所谓为国复仇论,指出赵高本为赵国公子,因痛惜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所灭,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自宫后进入秦宫,引发秦朝内部一系列争斗,杀尽秦朝宗室,灭亡秦朝,赵高的所作所为志在复仇。“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报赵尽倾秦县郡,报韩只得博浪沙。”
但是这种说法似乎并不靠谱。《战国策》:“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由此可见,与嬴政同为嬴姓赵氏的赵高,是秦室宗亲,并不是什么所谓赵国的公子,那么为国复仇一说就是无稽之谈了。
我们再来看看赵高身世,《史记》蒙恬列传曰: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隐宫(天阉)指的是一种病,即天生性器萎缩,不能勃起。这家人祖上不知道干了什么缺德事,居然兄弟数人都是天阉!既然那家伙形同虚设,所以赵高索性挥刀自宫,以求前途。《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
赵高家境卑贱,兄弟数人又是天阉,母亲还是受刑的残疾人,这种情形下,赵高极大可能存在心理变态。由此可见,其实赵高就是一个心理扭曲的“死变态”而已。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种发泄,而非史学家主观臆测的为国复仇。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