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只有两个地方军政大员敢出来公开指责赵的不是,他们分别是:镇守泽潞的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驻地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实际上,宋朝建立后,赵匡胤为了“拉拢”二人,就分别给他们一人一个“中书令”。
谁知,当特使抵达潞州(山西长治)后,李筠却避而不见,还要立即起兵。身旁的那些谋士见主公李筠如此,都来劝他先不要这样做,先观察一下赵匡胤想干什么。
其中,劝得最厉害当属李筠之子李守节。按理说父亲要称帝,做儿子的应该高兴才对,只是这李守节看得比其父亲要远。
他曾“告诫”其父:不要在新君即位的时候添乱,因为新皇帝最恨的就是为前朝出头的“忠臣”。
当然,赵匡胤特使还没来之前,李筠还是听得见这些话的,可是,坏就坏在宴请特使的酒席上。
当时双方人员刚刚入座,李筠突然让人在墙壁上挂上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还上前跪拜,一副伤心的样子。
这下可吓坏了李筠的左右手们,他们连忙向特使解释说:“李令公饮酒过多,表现失常,请勿怪罪。”
特使也不好说什么,其实就是不敢!太监原本就胆小,加上这又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一旦对方生气起来,还不得脑袋搬家?于是,都装作没看见一样,一切迅速恢复如故。
赵匡胤倒是很大度,在听了使臣的报告后,还是不想直接出兵。原因也很简单,大宋一旦出兵,就等于直接给了李筠起兵的理由,这样一来,后周的旧部肯定会响应;其二,当时大宋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身边还有很多政权都没有平定,贸然出兵,这些割据军阀会趁机而入;其三,赵匡胤认为李筠还是可以争取过来的。
为此,赵匡胤还亲自写诏书安慰李筠,让他不要为此事而感到害怕,还任命他的儿子李守节为皇城使。这样一来,就表示我赵匡胤对你李氏父子没有戒心。
李筠接到诏书后,却同意将儿子李守节送到赵匡胤身边当差。
各位读者可能要问了,既然李筠要造反了,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儿子去当人质呢?
或许李筠是想让儿子试探一下宋朝的下一步打算吧。
李守节真的来了,这确实也让赵匡胤吃了一惊,问道:“太子,你怎么来了!”
听到这句话,李守节面如土色,连忙跪下磕头哭起来:“陛下您怎么这样称呼我,朝中肯定有人讲我父子的坏话!”
赵匡胤也没有直接反驳,过了很久才说:“我听说你屡次劝谏你父亲,都不被采纳。你父亲这次却让你来,是想让我直接杀掉你,陷我于不仁的境地,他就可趁机起兵。回去告诉你父亲:我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你父亲想怎么样我是不会管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既然当了皇帝,他就为什么不能为我做一些点退让啊?”
赵匡胤的这番话可谓语重心长,只是李筠听不进去。
当时北汉流亡皇帝刘钧听说李筠要起兵造反,立即秘密派人前来联络,相约一起举事。
李筠听了北汉刘钧秘使的话后,还是犹豫不决,当他听了儿子回来的报告后,随即让幕府的文士书写檄文,历陈赵匡胤“篡位罪状”,并四处张贴,告知天下。
你还别说,李筠起兵后真的首战告捷。他亲率大军奇袭泽州,攻占州城,并将留守的宋朝刺史杀掉。
此时说赵匡胤心中不慌那是假的,但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命令得力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出兵征讨。不过,赵匡胤还是早想好了如何对付李筠的,否则他也不可能不先下手为强,临行前还嘱咐石守信等人:“千万别让李筠率军西下太行,立刻引兵扼其关隘,否则,不能破敌!”
果然,李筠刚起兵时,他的部下就劝他:“您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北汉军)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宋军)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行,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此乃上计。”
没想到李筠却答:“我乃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我昔日属下,闻知我起兵,他们肯定临阵倒戈,何患不成功!”
实际上,他的想法也很有道理,只是这也书生气了,这是带兵者大忌。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赵匡胤并没有慌张,因为他明白自己对先前后周的大臣不仅一个不杀,还全部提拔重用,且五代末的军将都是“名利”之辈,谁还会响应李筠这位“老上级”作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