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 阮光锋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泡面,大家应该都吃过,尤其是经常出差坐火车坐高铁的人,长途慢慢,不准备几盒泡面是非常难熬的。
近日,一则女子在高铁上怒怼吃泡面的乘客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的女子不停大声质问对方:“你有没有公德心?”“谁都知道高铁上不能吃泡面”,视频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该女子回应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孩子对泡面气味过敏。
那么,高铁上到底能不能吃泡面?泡面气味真的会使人过敏吗?泡面的气味是否有害呢?
高铁上到底能不能吃泡面?
视频中,女子怼吃泡面乘客的一条理由是,高铁上不能吃泡面。这个到底是不是事实呢?
其实,高铁上并不是不能吃泡面,而是不售卖泡面,原因在于泡面的味道比较大,这一点我想吃过都知道。如果吃泡面,整个车厢都会有一股浓重的泡面味道。
泡面的气味为何如此浓郁?
市场上的泡面种类繁多,味道也都不一样,什么老坛酸菜、红烧牛肉味的,海鲜味的,还有最新的藤椒牛肉、麻椒牛肉等。很多人都会感觉它们特别香比自己在家做的要香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泡面的味道这么香呢?主要是因为泡面的调料包里用的是浓缩的香精香料。
现在吃的泡面,不论是红烧牛肉的,还是藤椒牛肉的,真正用牛肉的非常少,它们的香味其实都来自香精。以复合牛肉香精为例,其生产过程并不复杂,主要是用牛肉、酵母提取物、氨基酸、香辛料等原料,在类似高压锅的容器中持续加热,最后将香味物质提取出来使用。提出出来的香味物质都是高度浓缩的,用一点点气味都会很香。
不过,香精有很强的自限性:少量用一点,闻起来很香,但是多了闻着就很难受。所以,泡面一般也不会用太多香精。
泡面气味有害吗?
视频中女子不让旁边乘客吃泡面的另一个原因是说泡面味道闻着有害,不利宝宝的健康。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她的担心也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实际上,加到泡面里的香精还是不算多的,因为如果加太多香精,泡面的味道会变得很难闻,大家也吃不下去。而且,香精香料的安全性通常都是很好的,正常使用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
泡面气味会导致过敏吗?
随着事件的发酵,视频中的女子回应说是因为孩子对泡面气味过敏、沟通未果。这让网友非常费解:闻味道也会过敏!你欺负我没吃过泡面!
那么,泡面的气味到底会不会使人过敏呢?其实,气味使人过敏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食物过敏反应是食品引起集体对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是人类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它通常是由食物中的某些物质进入体内,被体内免疫系统当成入侵的病原,发生免疫反应,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数据显示,在国外,大约l%~2%的成人和5%~7%的儿童遭受过食物过敏。中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在15~24岁年龄段健康人群中,约有6%的人曾有食物过敏。
食品中能使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食品过敏原。目前大约有160多种食品含有可以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过敏原,常见的食品有奶( 牛奶、山羊奶等),树果( 杏仁、胡桃、山核桃、榛子和腰果等), 菜籽( 葵花籽、芝麻等) ,豆类( 花生、大豆、豌豆、蚕豆等),蛋类,巧克力,香辛料,鲜果,海产品( 虾贝壳类)等。
几种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过敏原(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其中,香精香料类也是可能导致过敏的。欧洲有数据显示, 有7.5%- 7.8% 的湿疹病人对混合香精有过敏反应。而泡面的气味也是来自香精香料的,也是可能使人过敏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视频中女子的行为就是对的。毕竟她的说法并没有经过医生诊断证明,我们无法判断她的说法到底是否是事实。
坐高铁要不要吃泡面?
泡面在旅行途中作充饥食物、补充能量是非常方便的,可以说是旅途中非常经济实惠的选择。
很多人认为泡面是垃圾食品、不健康,但这个锅其实不应该甩给方便面。只要注意合理搭配,方便面也可以吃得健康。而且,泡面也只是偶尔吃吃,坐高铁坐火车也只是偶尔吃吃,对健康的影响其实不大。
当然,如果有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泡面的味道,合理沟通其实也可以不吃。带点牛奶、饼干、水果和坚果,也都可以轻松坐高铁。
参考资料:
[1].王国政,徐彦渊.食品过敏原的安全管理[J].食品科学,2007(04):355-359.
[2].向钱,李宁.食品致敏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6):376-380.
[3].JD约翰逊,T麦纳,艾宏荣. 香料接触过敏——化妆品中香料过敏反应的追踪(英)[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9(03):13-14+21.
[4].陈骋,张焕萍,马赞厢. 食物过敏研究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1(05):855-859.
[5].田蕾,尹悦玲.进食花椒致严重过敏反应2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4):457-458.
[6].李宏,程璇,尹佳, 等. 花椒严重过敏反应及花椒致敏组分分析[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09,(3):184-189.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