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冲刺IPO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价值逻辑

进入2018年后,证监会为独角兽企业开“绿灯”的消息不胫而走,互联网医疗圈也开始迎来一波IPO高潮。

先是中国平安宣布向香港交易所提交平安医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独立上市申请。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的另一“独角兽”微医,于今年1月份完成从人工智能及医疗云到医疗、医药、保险四大业务群的组建,据传已进入上市筹备期。

互联网医疗第一梯队的两大“排头兵”先后抛出IPO计划,为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拉开了下半场序幕。

互联网医疗进化史:从单一痛点到生态丛林

互联网医疗概念最早由2005年美国“移动医疗”(mobile-healthcare)衍生而来,但在我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受市场需求驱动,诞生在更早之前。我国医务人员长期短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健领域多痛点、低效率等问题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会。早期创办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多从单一痛点切入,解决单一问题,如2000年成立的丁香园专注于医生服务,2001年创立的寻医问药网首推医患在线咨询服务。

而近几年,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资本大量涌入,伴随政策上的松绑和规范化引导,互联网医疗持续升温,从2010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到2014年,全球互联网医疗投融资总金额达70亿美元。从2010-2016年底,全国互联网医疗领域共有2836家创业企业,累计发生投资1875次。

在资本加持下,企业的发展模式也从单一入口逐渐向多领域、多产品拓展,从自身的基因优势出发,探索不同的“互联网+医疗”融合路径。

以长期盘踞国内互联网圈顶部的BAT为例:百度早期积极围绕患者搭建流量入口,自建了主打信息检索的百度健康、轻问诊为主的拇指医生、挂号服务的百度医生;阿里基于移动支付启动“未来医院计划”,以及从电商优势出发组建天猫医药馆,并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推出阿里云,于去年3月发布“ET医疗大脑”;腾讯则是“买买买”的思路,其投资的微医从挂号切入,深入连接供应与需求端,同时在医、药、险多线布局。

经历了互联网医疗的野蛮生长期后,行业日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企业被收割或淘汰。有报道称,在2017年移动医疗领域有超过1000家公司被注销或中止相关业务。折戟者不仅包括未找到合理商业模式、走通产业链闭环的中小型企业,也包括重金部署医疗板块的百度,侧面说明了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如果缺乏对核心资源——医院和医生的连接,单纯的流量思路或者单一的业务布局难以胜出。

而行业的分水岭事件,是首家互联网医院在乌镇的成立,标志着行业从“线上”向“线下”渗透,沉淀到核心的治疗环节,这与当下阿里、腾讯酣战的“新零售”思路极为相像。至2017年年底,微医发布家庭健康终端“微医通”,重塑了传统的就医流程,通过其背后的“H2H2C(Hospital to Hospital to Customers)”体系,串联起挂号导医、在线问诊、线上处方等碎片式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实现一体化医疗服务的线上线下闭环。这款以生态式体系为后盾的终端在推出首月即获60万订单,成为2018年新年伊始行业的现象话题。

从医疗行业的属性分析,互联网医疗企业想要发展壮大,向平台化、生态化演进是必然趋势。传统的医疗生态圈是一个由医、药、险多重主体组成的、相对封闭的体系,由医院掌握核心医疗资源。即使借助互联网连接、共享的特性,单一产品、单一入口的商业模式,难以打通医疗上下游环节,无法真正撬动行业资源。

因此,互联网医疗企业必须具有重构医疗生态系统的决心,连接或掌握核心医疗资源,进行线上、线下的充分布局,打造流畅的业务模式和使用场景,才能赢取医疗智能服务市场刚需下隐藏的海量红利。

多方联动,开放平台成行业价值归宿

近期预备IPO的两家互联网医疗企业,均从“线上+线下”双线布局,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医疗健康生态圈。一种是平安集团旗下孵化的体系内闭环模式,另一种是腾讯投资的微医,以开放合作模式搭建医药险生态闭环平台。

平安集团旗下的医疗健康服务板块平安好医生成立一年多完成5亿美元的A轮投资,2017年12月份又拿到4亿美元的Pre-IPO融资。平安好医生自雇医疗服务团队,与平安集团旗下其他业务板块一起,组成了“健康管理+保险”生态模式。

不依赖单一主体,微医选择了与其投资方腾讯相似的模式:开放自身“互联网+”能力,构建行业开放生态体系。从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入手,微医规模化连接了2700余家医院、22万名医生,建立包含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在内的100多个区域医疗服务基地,以及2万家线下医疗服务网点,逐步织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医疗协作网,形成“全科+专科”、“线上+线下”的医疗服务体系。

而一个平台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如何让纳入体系中的多方实现共赢是关键。微医通过向行业开放自身1.1亿注册用户的触达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和医疗云平台能力,构建医联体、处方共享平台、健康险平台等互联网医疗模式,让医院、药企、保险机构多方都可从中获益,共享科技红利,从而主动介入到服务体系中,促推医疗、医药、医保的高效融合,形成“三医联动”、贯通产业链的开放性生态圈。

微医创始人廖杰远在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期望微医能成为一个服务于整个产业的公共医疗平台,“以大数据的应用作为根本的路径,然后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动医疗效率的提升、医药效率的提升。”

从国际经验来看,贯通产业链的医疗生态平台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3月8日,美国商业保险公司Cigna宣布以总价约670亿美元收购快捷药方公司ESI,后者作为全美最大的药品福利管理公司,拥有8000万会员,入网全美超过95%的零售药店,此次收购将进一步促进该平台医疗保险与药品管理的协同合作。

而在中国,从注册用户数、潜在市场规模、国内的政策及人工智能科技红利而言,微医、平安集团等打造的医、药、险一体化的医疗健康平台,潜力或更蔚为可观。日前,微医对外发布重组后的“微医云、微医疗、微医药、微医险”四大业务板块。目前看来,四块业务中的“微医疗”是其最为成熟的业务板块之一,未来或不排除像平安好医生一样分拆出来单独上市。

与腾讯、阿里在新零售领域的布局类似,无论是地方政府搭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共享平台,还是医疗机构上线云服务、研发医学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开放生态模式越来越被市场认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健康中国等多项国家战略推动下,2018年的互联网医疗无疑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突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