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社会上的“道德婊”越来越多

随着我们的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我们的精神文明也来到了新的阶段,现在不管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人们遇到矛盾,很少再打骂相向,但相对地,一种新型的隐性暴力却悄然兴起,蔚然成风——即所有人都想当“制裁者”,不管什么事,只要自己稍觉不对,马上便要把别人断定成蠢人无赖,随即不由分说一通叱责,而且架势无比凛然,仿佛只要觉得别人有错,我带多大的戾气、朝你怎样发泄,都是理所应当、无可指责。

这样的隐性暴力如今已然成为了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一定的社交经历,想必每个人都有所领略。我有个女性朋友曾在网上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次,她在某个社交平台上转发了一个手绘爱好者画的漫画,转发没多久便遭到了一个陌生网友的强烈谴责,对方的理由是,“你这个行为是侵权,就是强盗”。朋友跟她提了三点,第一,她并没有把这些画用于商业用途,只是发在自己个人账号里收藏分享;第二,作者并没有注明禁止转发等提示字样,作者把画发在公众平台,主要意图之一想必也是自我宣传,因此很多人都转发了;第三,你可以将此事告知作者,如果作者本人有意见,我很乐意删除转发的画作。但是那个人根本不听,朋友出去办个事的工夫,回来一看,她已然在评论区“骂”了5个小时。当然这种“骂”从头至尾一个脏字没有(很多人觉得不带脏字就是讲理、就是高尚),但那种性质却跟打骂别无两样。在评论中,有网友看到她把某个动漫人物设为了自己的头像,于是便反问她,“你用的这个头像难道得到日本原作者的授权了?”对方正气凛然地回道,“我这个头像是我自己在动画里截的”。此话一出,所有人都为之折服,你自己截的就成了正版可以随便用,别人转发没有版权声明的作品就是侵权了?后来那人越说越没理,但强势的态度已经摆出来了,如果此时承认“确实是自己没搞清”,又觉得面子挂不住,所以只好“没理强说理”,最后实在气不过,索性花钱到网店买来“轰炸服务”,找一堆盗来的号在评论栏里骂了几千条污言秽语,以流氓之道草草了之。

另外,我有个男性朋友也跟我提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我举其中典型的一个。一次,他开着车在路口等红灯,等灯的车有两辆,他是后面的那辆。这条路两边都停放了很多车,旁边是个商场,有一辆停路边的车正准备离开,所以需要借用一段主路,将车慢慢倒出来。由于位置和距离的关系,倒车的司机不得不跟等红灯的朋友示意,让他往前挪个20公分,朋友领会,随即往前开了一点。不过这时候,前面刚好有一家人拎着大包小包打算横穿马路,本来他们应该走信号灯下面的人行横道,位置就在10米之外,但他们可能是懒得走这10米,而且他们家的车就在与此正对的马路对面,他们大概是想以最短的距离走到自家车那边,所以便打算从等红灯的两辆车之间穿过去,然而朋友往前这一挪,刚好把能够过人的那条缝隙堵住了,那家人里有个中年男人见状当即大怒,他以为朋友是有意跟他过不去,大概觉得,朋友是嫌他们不守交通法规,那么近的人行横道不走,偏走这里,所以“为了治你这种人的臭毛病,老子偏不让你过”。那中年男人歪着头指着车里的朋友大嚷道,“你这人怎么一点风度没有!没看我们拿这么多东西么?!我们这还带着孩子呢”,朋友好声好气跟他说明状况,但那人认准了朋友就是个混蛋,一边叱责着“一点事不懂!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一边带着家人从斑马线那边饶了过去。朋友看了看副驾上给女儿买的尤克里里,又看了看那家人远去的背影,心里又无奈又气恼。

诸如此类的事几乎每天都在重复,每个人对此都不再陌生,有些人认为这只是很普通很常见的个人素质问题,但负面的事常见才更应引起警觉,并需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本。为何社会上会忽然出现这么多追着别人叱责讨伐的“制裁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大致找出了5点原因。

第一点,负面新闻(见闻)过多,使人产生了无法自控的“小人之心”。

社会上的恶人,向来都是利用法律和执法不严等漏洞,拼命破坏社会的善意,譬如碰瓷;医闹;不少人故意借钱不还,欠债者转移财产,打官司百战无果;有人虐杀动物,路人看不下去,上前劝阻,结果被对方拳打脚踢;一群家长天天带着孩子在别人窗根和居民楼道长时间喧哗嬉闹,因为我们没有明文规定不准白天扰民,警方无法可依,所以“报警没用”,你忍无可忍,下去好言相劝,结果被对方以“释放孩子的天性”及“我工作那么忙,好不容易才跟孩子玩一会都要被你多管闲事”等无赖歪理白眼相待,甚至恶言相加;一个骑车的人打算去银行存款,车筐里装着十几万现金的袋子松了,现金掉了一路,路人捡起交给警察,之后经统计,发现一分不少,此新闻刚刚报出,结果有人又开始在网上大发阴气,不管事情怎么发展,他们都能扯到“国人素质低”上去:路人哄抢时,他们说人贪婪无德,当别人把钱送还时,他们又说,这帮人交还并非出于本心,那乃是害怕被“官方”惩处。

这样的事每发生一次都在对社会形成影响,虽然多数人只是屏幕前的路人看客,但是那种无奈、不甘、委屈、气愤都会悄无声息地在内心积沉,使人对社会的看法日渐消极,直至这种消极涨满四溢,把人推向病态的崩溃边缘,亦即往后只要稍微看到点什么,他马上便会把别人误解成不怀好意的阴毒小人,继而不管细节真相,呲起白牙便朝人一通怒叱。

社会上,人都是为了防备拿着武器的人而拿起了武器,为了迷惑那些戴着面具的人而戴起了面具。这世上真实存在着不计其数的温暖和关爱,但如果我们让大众觉得社会上净是小人,净是阴谋,那为了自保,那些普通人也会不自觉地做起小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尽“度君子之腹”的小人事。

这里我举个自己身上的例子。以前我跟一个20岁出头的青年共事过一段时间,在刚开始相处时,青年总是对我显出一副傲慢不羁的样子,语气十分冷硬,好像时刻都在烦闷生气,你朝他说一句“早”,他会斜着眼白你,然后看着旁边的空气回道“啊,(你)来了”。后来过了2个月,他渐渐了解了我,态度也大有转变,恢复了本性中自然的腼腆朴实。有一天吃饭时,我向他问起为何一开始对我那个态度,是不是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妥?青年如实告知,他跟陌生人相处的原则就是这样,因为他的性格太老实了,如果一开始对人太客气,很多人不会觉得他尊重人、懂礼貌,而是觉得他好说话、好欺负,往后共事时很多人就会在他身上找存在感,拼命朝他命令呵斥抖威风。此后又过了2个月,有一回我无意间看到了他的体检单,年龄一栏写着“21岁”,所以小声问了他一句“你不是25岁么”,他愣了一下,然后不好意思地回道“我一般都会说大一些,如果让别人知道我年龄太小,他们会欺负我”。听罢,我不由心头一沉,暗暗唏嘘。

第二点,嫉恶如仇,想要讲理,但却没有足够的分辨力和理解力。

有些人总想消灭自己眼中的“黑恶势力”,但凡碰到“可疑的人”,便当即摆出刚硬的态度跟人纠缠到底、“宁折不弯”。在网上这些人表现得就像“黑网警”,在现实里就像个独断的“梁山英雄”,什么事,他觉得不对,他就要拔刀相助,“惩奸除恶”。但我们说,个人毕竟不是企业,企业里某个员工犯了错,你要惩处他,首先要调查审核,看他的违规情况是否属实,其次要开会商讨,确定给何种处分,这样才能尽量做到公平公正。然而这些“制裁者”并没有正规企业那样的审查机制,什么是恶人,什么是恶行,全要仰仗他们自身的分辨能力,如果他目光敏锐,批评得当,那利大弊小,无可厚非,但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发声者”并不能辨析准确,我们知道,行正气的前提是明理,人不明理,正气便难免要被带歪领偏,变成戾气,或许有些人的初衷是好的,但没有足够的能力,你给人的“当头棒喝”便难免要变成污蔑诽谤,你以为自己在行侠仗义,但实际上只是为社会制造了更多的怨愤和冤屈。

第三点,心性差,缺乏涵养和耐心,出了事,不愿去思考问题,搞清问题,上来就把人和事断定成自己以为的那样朝人一通恶批。

什么东西一旦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在看、在听、在说、在做,那它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培养”,现在国内是什么时代,什么都不愿动脑、什么都不想花时间的“快时代”,在快时代里,你修个图都不需要去系统深入地学习,因为到处都有傻瓜软件,你直接点个“一键美化”,万事大吉;很多口水小说,本来就已够通俗、够商业,但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你会发现就连少有的一点抒情文艺元素都被删得一干二净;包括很多文章也是这样,现在你想看好文章,必须要到网上耐心自淘,而不能光看网站和APP给你推荐的那些,真正的好文章必定具有内涵和深度,为了承载这些,它势必要有一定的篇幅和文学性,因此这就触犯了快时代推送的两大法则:1、不能让受众觉得花时间;2、不能让受众觉得费脑子。一旦违反法则,你的点击量和经济效益立刻就要受之影响,急转直下。

此外,与此类似的还有那些被推送的视频,有不少视频你会发现解说员的嘴皮都跟机枪一样,恨不得一秒连说十几个字。他们在做后期的时候,为了竭尽所能地缩短时间,通常都会剪掉解说的所有气口,并且接近极限地调快语速,不给受众任何觉得“浪费时间”的感觉。因为很多人就是这样,一旦觉得什么地方稍拖一点,他们马上就要关了你的改看别的。

在快时代里,推送的一方和接收的一方总是在相互影响,蚕食着彼此唯有的耐心,然而当我们大众的耐心从原本就很浮躁的《一本书读懂24史》,最终变成《视频:5分钟看完〈红楼梦〉》之时,除了暴戾和浮躁,你又该让他们拿什么去应对生活中的误解和矛盾呢?

第四点,假借别人的事,大泄私恨。

在那些动辄带着戾气朝人说教叱责的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非真的出于义愤填膺,而是眼前的事物让他想起了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和事,所以他要“恶意曲解”,故意把别人的某种行为理解成他想象中的恶行恶举,然后再对之疯狂讨伐,从而为过去的自己报仇雪恨。

我们不时在社会里见到的那些极端恨穷者就是这样,在人性规律中,人都会忍不住去憎恨那些曾经深深伤害自己的事物,如果一个人被贫穷或者自以为的“贫穷”折磨过,在攀比风气中被大俗者讥讽过,那么在日后的生活里,他十有八九就要憎恨贫穷,憎恨没钱的自己,憎恨有钱人,更憎恨这个以经济能力为主流评判标准的现实社会,所以当别人跟他们提起理想、尊严的时候,坚定地走在求金路上的他们立刻就要被勾起仇恨,从而怒不可遏地跟人大讲“有钱才是硬道理,没钱你屁都不是”或者“没钱你还谈个屁理想!谈个屁尊严”的恨穷气话。

人一旦对某类事心怀私恨,他的评判便很难再做到客观公正,甚至为了“复仇”,会毫不犹豫地做出极端行为。以前我在某网站看体育新闻时,有个网友的评论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条新闻写的是关于足球赛场上黑人球员遭到种族歧视的事,那个网友在评论栏写了一大段文字,大意就是黑人被歧视,纯属活该,他们本来就是那样的生物。后来有其他网友看不过去,回击了他几句,让他注意保持尊重。这人一看,马上恼了,随即又发了大段文字,道出了他持这种看法的具体理由,即以前他到非洲某国家留学,那的黑人都有枪,而且都非常看不起黄种人,经常欺负他们,甚至把人摁在地上用自己的阴茎抽打对方的脸。所以基于这些经历,那些网友刚驳斥他一句,他当即便用极度愤慨的言辞回应他们:“当你被他们一边用枪顶着头一边拿大黑阴茎往你脸上蹭的时候,你还会为他们据理力争么?也不好好想想!真是蠢到极点!”

这个人虽然狭隘极端,但至少把自己愤怒或抱有偏见的原因讲了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上的大部分人并不会讲明缘由,很多时候都是陡然暴怒,朝人大肆开火,因此这便给了人一种挑衅、针对的感觉,你这边莫名发作,赶上脾气差的,肯定要跟你争凶斗狠,纠缠不休。

第五点,心态失衡,寻求发泄。

社会上,很多人都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他们从中无法得到任何认同感,干的活计只是为了拿一份钱养活自己;他们平日里的业余爱好就是喝酒、打牌、玩网游,看的书基本都是口水小说,看的视频大多都是快餐视频;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有技术性的特长,一年到头也得不到一句真心赞扬,甚至工作和生活中都很少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精神上的唯一“收入”,就是购物晒图、炫耀攀比,但是在攀比的过程中,又往往落于下风,因此只好打肿脸充胖子,一口子花掉大量存款去购买一切能够附庸风雅、装裱门面的东西。然而钱在这方面都花了,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自然要大打折扣,一旦纸包不住火,到头来还要被跟自己同属一类的人恶意戳破,大肆讥讽。

这些人因为心里总充溢着各种各样的愤怨不平,所以每天上网看新闻时,但凡看到某某人干了有损公德的事,他们当即就要“急公好义”地挺身而出,即便当事人已经付出了代价,受到了法律惩处,他们仍要愤怒又兴奋地用最恶毒的声音对之大加侮辱,甚至无聊到要千方百计地人肉对方的信息,查出他们的单位,使之丢了工作,生活一片狼藉才算消火满足。在整个过程里,他们没有丝毫愧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并和大众舆论同站一侧,无比安全,所以不管言辞多么过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在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人干卑劣的发泄勾当,除了释放平日中积累的不满情绪,必定还有心理方面的深层原因,即来自于精神根部的自卑感。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发泄者,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是些自我认同感极低的自卑者,为何我们说“卑微之人必有龌龊之心”就在这里:一个人如果内心过度卑微,他往往便要习惯性地认为周遭的人都远强于自己,人若自惭形秽,长此以往,其内心就会渐生怨恨、嫉妒、不平衡,以至不由而然冒出卑劣的想法,开始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别人失败、痛苦、发生不幸,在“期待”的过程中,如果有机会,他们甚至还要亲手制造别人的不幸,因为只有看到别人跟自己一样糟糕,他们才会略感“公平”、稍得宽慰。

纷杂世事,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如果我们能找到“病患”的本因,便往往也能找到“治疗”的方法。以上五点原因,我们自古即有“医治”之法,其中最扎实、最有效的就是读书自修。读书的功效都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验证过的,比如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让人增长见识,开阔胸襟,教人明理,辨别是非……现在很多机构,官方的、非官方的都在设法让人读进更多的好书,但这个方法毕竟需要时间,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吸收能力,所以现在我们除了推出更容易吸收的读书方式(比如有声书、话剧、根据原作改编的优秀影视作品等),我认为更加实用奏效的,是要大力推广“情商教育”,特别是要把“情商课程”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学和大学可以开设相关的必修课,社会上也可在网络各平台、电视台、广播电台多投放相关的节目(娱乐、综艺、对谈)、讲座、微电影、公益广告等,让大众潜移默化地学会最基本的相处之道。

与漫长的读书树人相比,情商教育最大的优势就是简单直接,很多时候你只消知道礼貌谦和的应对方式即可——什么情况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哪种行为会惹人嫌憎、干哪些事会不合时宜,包括如何客观平和地处理矛盾——而不必去一一深究事物背后的繁杂道理。做人总是先循原则,再悟道理,在良好的原则领航下,所有的道理都会在日后的“实践”中逐一领悟,所以在融入生活的情教熏陶里,我相信每个人的文明行为都会成为新时代的风向标,因为不管你对未来有着怎样的强国想象,彼此尊重的文明环境总能给人最直接的舒适体验,人总是愿意亲近理性阳光的人,而疏远暴躁卑劣的人,如今“制裁者”的大量涌现,或许显示了我们的主流风气已经开始主动排弃那些恶人恶行,但在现今这个阶段,在我们既不明事件隐情,也不知他人苦衷的情况下,我认为我们还是要尽量控制气势慑人的不羁气节,不要草率评断,轻易发声,从人性规律讲,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难接受冷硬的“劝告”,你硬打硬碰,只会激起别人的逆反心理,别人听不进不说,往往还要恶言相向(甚至施加暴力),得不偿失。在碰到不得不出面劝阻的时候,我想圆柔平等的协商态度,总好过冒昧傲慢的质问叱责,如果你的正义真的是出于对社会大环境的整体考量,而不是因触犯了个人利益而堂而皇之地发泄私恨,或许“不去制造新的矛盾,对事不对人地冷静解决事情”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成年人最应遵循的行事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