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减负: “推迟到校时间”不如学校恢复上6天课

杭州小学“推迟上学”,华杯赛被紧急叫停,给中小学生“减负”俨然已成为全社会讨论的热点,也是今年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浙江是教育强省,教育改革也常走在全国前列。2月23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在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倡导各地试点“小学早上推迟上学”,让孩子吃好早餐、睡饱觉,这在全国尚属首例,而今政策已在杭州许多小学落地实施。“推迟上学”释放出的减负理念和教育官员的干事精神值得点赞,但“推迟到校时间”未必“治标”,更难以“治本”。

孩子一天到底有多累?每天上课六个小时以上,放学后辅导班补习两个小时,回家做作业两个小时,基本没有锻炼和娱乐,这恐怕是很多孩子的“标配”吧。家长很心疼,学校很无奈,折射出减负的困境。减负令已持续推出数十年,却难见实效,反而愈减愈重。

愈减愈重的原因错综繁杂,“本”在人口形势,“标”在小升初、中高考制度,“标”在义务教育不均衡,“标”在公办教育的迷失。

独生子女多、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低生育率、老龄化社会的趋势短时间内极难改变,这就注定“治本”的路还有很远。“治标”也是不容易的,高考对教育公平的保障有目共睹,资源的稀缺性使教育均衡努力步履维艰,唯一的可能性就落在了公办教育的回归和小升初考试的取消上。

“减负”这些年,公办教育是迷失了的。本应担起的教育责任稀释给社会、家长很多,民办学校、校外辅导机构也趁势蓬勃发展。民办学校和校外辅导机构为生存奋斗进取,教育质量和培训效果扶摇直上,多数公办学校因惯性懒散落在了后面。择校热成为必然,学区房高冷的价格使得校外辅导机构成为家长心中孩子上名校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如今的局面就是这样,学校在减负,校外在增负,减负成了形式主义。

推迟到校时间要出成效,还要多措并举。比如,公司可不允许家长迟到,最可能的情况是有爷爷奶奶或全职妈妈照顾的孩子幸福了些,那些仍七点半到学校的学生学校如何妥善照管。又比如,晚起半小时是不是在部分家长和老师眼里意味着学生可以晚睡半小时,老师布置的作业量会不会加重呢,家长会不会又陪孩子多熬半小时呢?

索性学校恢复上6天课,直接减少学生上辅导班的时间,缓解家长的攀比热情和焦虑情绪,增加学校开展兴趣课程的可能性。学校的教育质量上去了,充分尊重了儿童的天性,多上一天课孩子也是喜欢的,劣质的辅导机构也会因公办教育质量的回归自然地被市场无情淘汰。·

20年前,我小学将毕业的时候,上6天课才变成了上5天课,现在回头望,挺庆幸。从那时起,中小学生的负担一点点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