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士族人格品质是怎样塑造司马迁的人格品质?

先秦士族的人格魅力对司马迁的成长和人格的养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年少时候的广泛涉略先秦时期的史籍资料,在书中接触了先秦这些优秀的士族阶层,年少的司马迁被这些先秦时期优秀士族身上所焕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他在阅读这些先秦士族事迹的同时,自己人格品质也在悄悄的打上这些先秦士族的烙印。

在《史记》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的确有很多,书中从帝王将相到学者文人,再到商人医生,没有哪一个人的成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每个人都是靠着自己的奋斗实干才取得成功的。当中人物的那种自强自立,坚忍不拔地顽强拼搏精神进入到司马迁的视野里,成为他的精神食粮。

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讲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现。”

古人都有能忍辱负重,从沉痛中奋起,司马迁想自己何尝不可?于是在著书过程中司马迁就是以这种精神不断地激励自己,他认为自古以来,权贵富人生时显赫,死而名灭,多到不可胜记,只不过那些具有坚强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才能垂名后世,这就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里一唱三叹,反复申说的“发愤著书”说。

可能就是由于司马迁本身就拥有这种非凡的人生经历,所以在《史记》中他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但更多地写到的是在逆境中忍辱负重奋发的志士。在书中可以确切地感受得到,司马迁对于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最重视、最欣赏,也是记载得最多的一种精神。书中的多个人物都以坚韧的精神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印象。

艰苦是需要多少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来与之抗衡的,在顺境中发奋进取,这种发奋因为条件的优越就比较容易成功,而要在逆境困厄中发奋,困难就要多得多,就需要比一般人具有更坚强的意志和更坚韧的毅力,司马迁称这为“隐忍就功名”的精神。而且有这种精神的,还有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烈丈夫”。

这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烈丈夫”。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一般世俗观点,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司马迁却说“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又说:“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在司马迁看来只不过是无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