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廖永忠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虽然没有明说朱元璋“谋杀”了韩林儿,但是之后廖永忠却被朱处罚。而屠寄的《蒙兀儿史记》就更直接了:“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
那么,韩林儿和朱元璋是什么关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介绍一下红巾军的来历。
元末,腐朽的元朝对汉族人民的掠夺和奴役十分残酷。他们疯狂地兼并土地,把广阔的良田变为牧场,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官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十几倍。
公元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颍州爆发农民大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起义领袖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
其中,安徽颍州人刘福通、河北永年人韩山童两人一直在北方地区秘密传白莲教。
为了谋划起义,两人一边加紧宣传“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一边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并偷偷地凿了一个独眼石人,埋在就要被挖掘的黄陵岗附近河道上。河工们挖出独眼石人后,惊诧不已。
起义当天,韩山童、刘福通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并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之。韩山童发布文告,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宣布准备推翻元朝,光复大宋!
不料,此次起义却走漏消息,元军随即围剿,韩山童战死。突围后的刘福通重新组织起义军,一举攻克颍州。但是刘福通并没有称帝,而是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接到亳州,并扶持他登基称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尊奉韩林儿的母亲为皇太后,任命盛文郁、杜遵道为丞相,自己为平章郑氏。可见刘福通与韩林儿是君臣的关系。
尽管大宋国的皇帝是韩林儿,但实权却掌握在刘福通手中。如杜遵道因为受到韩林儿的恩宠从而掌握了实权,刘福通干脆暗地里将杜遵道杀死,然后自封为丞相。
这个刘福通还是有些能耐的,他于1357年分兵三路北伐。
东路由毛贵率领,经山东、河北兵锋直指大都。中路由关先生(即关铎)、破头潘(即潘诚)等率领,攻向山西、河北一带,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放火烧毁“富夸塞北”的蒙古皇宫,继续转战辽东各地,最后甚至攻入了朝鲜半岛。西路由大刀敖、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直趋关中,攻下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转战四川、甘肃、宁夏各地。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红巾军的北伐失败了。
此时,盘踞在南方的“军阀”张士诚趁机派遣大将吕珍率二十万大军从背后袭击安丰。韩林儿只好向朱元璋求援。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初朱元璋驻扎和阳时,郭子兴去世,韩林儿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当时朱元璋孤军守城,而韩林儿登基后,四方响应,朱元璋不得不用其年号以号令军中。
可见,朱元璋与韩林儿还是君臣关系,而刘福通还是朱元璋的上级。
当朱元璋接到韩林儿的求救后,考虑到不能让张士诚快速扩充实力,也想借此控制韩林儿,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就想出兵驰援安丰。
可是刘基极力反对,理由是一旦陈友谅偷袭应天(南京),将造成灾难性后果。更何况救出小明王后该如何处置?
不过,朱元璋还是决定亲率大军救援安丰。
还好正值陈友谅去围攻南昌,无暇他顾,朱元璋才能顺利解除了安丰之围。
不过,安丰城在援兵来到之前已被攻破,刘福通被吕珍杀害。
至于韩林儿的死,更是成了人们争论的焦点。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吴》载:“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上诚、吕珍率众十万围刘福通于安丰,福通间道遣人求援。珍破安丰,杀刘福通,据其城。韩林儿走滁州”。
张廷玉《明史》、夏燮《明通鉴》、毕沅《续资治通鉴》以及《明太祖实录》等众多史书的记载与之大致相同。
这样一来,就可以解释朱元璋在滁州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宫殿,用于软禁韩林儿,实施其挟天子以令诸侯计划。
等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消灭掉所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后,韩林儿也就没什么用处了。
朱元璋干脆偷偷地指使部将廖永忠,以迎韩林儿入应天为名,将他溺死在瓜步的长江之中。
可是,流传至今的元明史书,记载刘福通、韩林儿之死的都是很少的,且意思模棱两可,但也不排除朱元璋中篡改历史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