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堵!了!
导语:此时此刻的你是否正蜷缩在狭小的铁皮箱里,享受着缭绕的尾气,抬头便是形形色色的汽车尾气管。如果说浪费时间就是夺人性命,那么每天的堵车真是无异于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集体自杀。到底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向堵车说永别?!
对于许多现代都市而言,交通拥堵实在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顽疾,它不但导致了经济的浪费而且还污染着环境。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吗?城市能彻底拜托拥堵之困吗?
塞车可以称得上是司机们的共同噩梦,它不仅是上班迟到的罪魁祸首,还是自驾游路上少不了的烦恼(有谁能忘记五一、十一那“愉快”的高速路五日游?)。不过没有最惨,只有更惨,我们来看看巴西圣保罗的司机们吧(请注意保持同情的目光),今年五月的一个晚上,那里排起了长达344公里的汽车长龙!没错,344公里,相当于北京的3环、4环再加5环统统排满了一动不动的小汽车。难以想象排在最后面的那位司机过了多久才到达他原本的目的地。这个数据来自当地的交通管制中心。
塞车不但让人心烦意乱,而且还污染空气,不仅如此,它对人们的健康也危害十足。来自哈佛大学风险分析中心的研究者称,美国83个最大的城区里的交通拥堵引起了不少于2200例的早逝,并增耗了180亿美元的公共健康费用。
接下来是时间被浪费导致的经济损失清单。在美国最堵的10个城市里,司机们每年要白白坐在汽车里度过42个小时,浪费了价值1210亿美元的时间和汽油。司机同胞们,知道自己的车老没油了么?
为了缓解拥堵问题,道路被不断拓宽和增建;但这似乎只是吸引来了更多的汽车。(Thinkstock)当然了,这并不是什么新问题。在轿车开始繁荣的20世纪60年代,城市的设计者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解决之道:修路。但似乎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路越来越宽,可依旧挤满了龟速前行的汽车。以加利福尼亚为例,1997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只用短短5年时间,新增的车辆就会填满高速公路90%的新增通行能力。这简直叫市政部门绝望了。每一个城市——不论是伦顿、北京或是纽约——的交通难题都各不相同,不过也有几点是共通的:许多市民坚持驾驶自己的车,而不愿拼车或者骑自行车;路上约有1/3的车辆只是在找停车位(想想看,包围你的8辆车里,恐怕有3辆车只不过是想找个地方停下来。当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如愿以偿了。);然后就是人为因素: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算不上是一个好司机(女司机们,原谅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你们)。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一些交通规划人员把宝压在了合乘车辆专用车道(car-pool lane)、更多的驻车换乘机会(park-and-ride opportunity),以及改善公共交通来缓解拥堵。一些城市的方案则没有那么“细节”,而采用了例如限行,或者实行单双号通行这样略显粗暴的法子。
路霸VS女司机
不过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应该是了解症结所在。显而易见的原因是,道路中的瓶颈路段以及车流高峰期。不过还有一些堵车似乎是随机发生的,可能只是一辆车突然变道引发的“蝴蝶效应”。一项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将责备的目光投向了两类车手:路霸——开得过快、车距过小,以及那些过于谨慎的司机,他们在车与车之间留了过大的空间。这两类司机都使得其他司机不得不踩下刹车,于是刹车的涟漪就此在道路上蔓延开来。
科学家们采用了很多类比模型来模拟车流,从液体到气流,再到鸟类和滑雪爱好者们的运动路线。但正如密歇根大学的伽柏·欧罗斯所言,“虽然这些类比帮助我们增进了些许理解,但是愈发明显的是,车流在牛顿的宇宙里是没有其他相似物的。”我不知道欧罗斯老先生是否暗示这里需要量子力学,物理学霸们动起来吧,如果你们找到了答案,请不要联系我,直接投稿发论文吧。
大多数的现代都市都饱受拥堵的折磨,拥堵的汽车所造成的污染每年夺走了上千条人命,所浪费的生产力价值数十亿元。(Thinkstock)介于有如此之多的车只是在寻找泊车位,一些城市正尝试设计一个能报告附近是否有空车位的系统。由一个个传感器连接组成的系统网络能更高效地帮助车主们找到空车位,并希望这样能缓解拥堵。首批尝试这个系统的城市有旧金山和洛杉矶,两个城市的系统都是由施乐的子公司ACS提供的。
两年前,莫斯科也尝试了这种智能停车系统,他们现在使用的系统是由Worldsensing公司提供的。公司的共同创立人米沙·多勒尔(Mischa Dohler)如是说,他同时还是伦顿国王学院的教授。他还说,拥有近2万个智能停车位的莫斯科可以说是世界上智能停车系统最发达的城市了。就冲这条,莫斯科,我来了!
拥堵的数据确实下降了,多勒尔补充道:“这也许是因为人们已经得知前面没有空车位,所以没有再驶进那些狭窄的单行车道。”
连锁反应
但是要将拥堵之患斩草除根,还得下猛药才行。试试将目光从道路移到车辆本身会如何呢?
采用无线技术,让车与车能实时进行交流,由此让道路更畅通。“许多拥堵都是人为引起的,”欧罗斯说,“人在对突发情况做出反应之前,都有一段时间延迟。其结果就是让一次刹车造成的涟漪效应被放大开来,整条车河就将被迫停止了流动。”早说了,反射弧是人类前进的障碍!
但如果汽车之间能做到及时地沟通,那么这样的情况将可以避免。“你的汽车可以监测前方五辆车的情况,并为将要发生的情形做出准备,例如更早但不再那么突然地刹车。收集到的信息可以提供给司机,包括建议行驶速度,或者通过自动驾驶技术来协助行驶。”欧罗斯补充道。
像莫斯科这样的大都市正试图针对三分之一被拥堵的车辆仅是在寻找泊车位这一情况寻找解决方案。(AFP/Getty Images)欧罗斯正主持一个技术项目,让试验的3000辆汽车每100毫秒发送一次GPS位置。
还有其他方案旨在帮助司机们通过堵塞的路段。去年被谷歌收购的以色列公司Waze依靠众包的方式来让拥堵的道路变得聪明起来。Waze的一款app简直就是汽车自己的Facebook,上面有其他汽车提供的路况资讯,包括是否拥堵、是否在施工或者是否发生了事故(我觉得在这款app中设置点赞功能是不人道的!)。“Waze用上了大大小小的街道,压榨出了所剩无几的空间,但盘活了城市的整个交通,使其连接成了网络而不再只是干巴巴的几条干道。”Waze的发言人朱莉?摩丝勒(Julie Mossler)如是说。
汽车方阵
另一家公司,Urban Engines,采用了稍有不同的策略。该公司的共同创立人兼董事长希瓦·库玛(Shiva Kumar)“我们为上班族们设计了一款线上游戏,它会给人们提供一些行车的小建议,它还有一个随机的抽奖系统,以此来激励上班族们改变驾驶习惯,例如避开上下班高峰出行等。”
该公司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主要城市的交通系统进行了前期分析,其中也包括班加罗尔和新加坡。在班加罗尔,约六分之一的人会试图劈开高峰期,而新加坡则是八分之一。
还一个摆脱拥堵的方案是开启自动驾驶的时代。谷歌最近公开了他们那款萌萌的无人驾驶汽车,其宣传口号正是减缓拥堵。
我是谷歌自驾车,感觉自己萌萌哒(Google)?
自动驾驶真的就是未来吗?一些公司正力图将人们从驾驶座上解放出来。(Getty Images)“有了自动驾驶,汽车方阵就将实现,这是一种更紧凑地行驶方式。只要汽车的数量得到控制,这将大大减缓拥堵。”多勒尔(Dohler)说道。
不过,有人觉得这么做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给出更多不开车上路的理由。加拿大维多利亚交通运输政策研究所的托德·利特曼(Todd Litman)说道:“唯一有效的长期解决方案是提供多种选择,步行、自行车、尤其是高效的公交系统。”向在拥堵时段上路行车的司机征收额外的费用也许是一个选择。像新加坡、伦顿和斯德哥尔摩这样的城市均通过这种手段减少了车流量。另一方面,好的公共政策也不能少了美味的胡萝卜,例如公交车专用通道、更美观的地铁站、添设杯托以及车载wifi等等。wifi!wifi!wifi!wifi!请原谅我激动了……利特曼还补充说,这些解决方案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实现。当遇到像奥运会或者世界杯这样的大型活动时,这些做法都已经是轻车熟路了,举办活动的城市一般都会开设专用车道以让运动员、教练员及时到达场地。在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期间并不存在交通拥堵的问题,即便一些富裕的上班族也选择了乘巴士上下班。但当赛事一结束,专用通道撤销,拥堵就再次笼罩住了城市。什么时候我才能像外宾过天安门一样,呼呼地在东二环上飙车啊(YY中)。
一些城市通过向驶入中心路段的车辆加收罚金来缓解拥堵(Getty Images)或许现在也是一个重回前汽车时代的时候了。在有汽车、火车之前,河流湖泊曾是重要的内陆水运航道,例如英国和瑞典。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研究员卡尔·加梅尔(Karl Garme)正指导一项名为“水路365(Waterway 365)”的项目。该项研究得到了瑞典海事管理局的资助,目前正处在论证阶段,考察水运是否足以在一年365天承担起城市物流系统和基建交通系统的能力。温哥华、悉尼和伊斯坦布尔都是成功利用它们水路运输的城市典范。“问题不在于是陆路还是水路,而在于将水路整合到目前的交通系统中。”加梅尔介绍说,“这意味着出行者能够方便地转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从地铁到公交车,再到驳船等等。”
与拥堵的斗争如果真能取得胜利,那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等待胜利的果实。但如果所有这些方案中有哪怕几个能奏效的话,那么圣保罗那载入史册的大堵车也许将能永远地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章看完了?好,请跟着你前面的车再挪动5米。
(编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