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士族精神主要有哪些特点?

先秦士族与后来各个朝代的士大夫有所不同,秦汉大一统是中国士族阶层的一个分水岭,随着思想趋同以及身份地位在封建王朝中的确立,士族也由先秦时期的有自己独立道德意识和精神操守的游士变为封建统治者治国理政、驾驭百姓的工具。

“士”阶层,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古代学习是受官府“控制”的,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权力学习文化知识,于是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征战频繁,兵源缺乏,士的地位也有所变化。一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政治地位,开始招揽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当然,也有一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他们可归类为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

这些人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贡献不小力量。

至战国,争霸和兼并更加激烈,开始出现游说之士。这些“士”来往于各国充当说客,即后世所称的纵横家,甚至各国君主都开始养士。

而秦汉时,士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如士,一般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司马迁生于武帝时期,他深深感受到这个时期深刻的历史变革。士族阶层的蜕变也深深的触动着司马迁身上的每一根敏感的神经。汉代士大夫的种种卑劣与丑陋的行径,与他平日所读到的先秦士族的光辉形象相去甚远。司马迁感到先秦时期的士族风气已经一点一滴地遗失殆尽,作为一名史官有必要通过自己的笔墨去记录这些优秀先秦士族群体,记录他们优秀的事迹,记录他们身上焕发出可以照亮当代启迪后人的先秦士族精神。

他期待通过他的记录,为后世的士大夫树立榜样,让士大夫对先秦士族精神传统有所了解,有所领悟、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