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5年起,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都会颁发一次年度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以奖励那些在职业生涯早期的杰出年轻学者。奖项诞生初期,基本是发给物理学、化学和数学领域的杰出青年,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斯隆研究奖陆续增加了神经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计算和进化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获奖者。
该奖项设立以来,已经有43位斯隆研究奖得主后来获得诺贝尔奖;68位后来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6位后来获得数学领域最高奖菲尔兹奖。
就在近日,斯隆基金会公布了今年的斯隆研究奖公获奖名单,共18位华人学者获此殊荣。每位获奖者将获得65000美元的奖金。
本年度获奖者共126位,分属化学、计算与进化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海洋科学、物理学等8个领域。
获奖华人名单:
化学
1,陈倩,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2,刁天宁,纽约大学
3,刁莹,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4,Jenny Y. Yang,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5,张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计算与进化分子生物学
6,李婧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7,赵莉,洛克菲勒大学
计算机科学
8,邓嘉,密歇根大学
数学
9,吴毅弘,耶鲁大学
神经科学
10,陈娟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海洋科学
11,Xinfeng Liang,南佛罗里达大学
物理学
12,常翠祖,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13,曲君浩,华盛顿大学
14,Pinshane Huang,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15,李雯,波士顿大学
16,李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17,林同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18,Norman Yao,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以下为获奖华人科学家的简介
陈倩,目前为主要致力于活性软物质相关研究。2007 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2012 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博士导师为 Steve Granick 教授。自 2015 年起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助理教授。曾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的 Miller 奖学金。在 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ials 等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研究论文。
刁天宁,现为美国纽约大学助理教授。2007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复旦大学化学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开发有机金属催化剂等。曾获得诸多大奖,包括 ACS Organometallics Distinguished Author Award (2018)、NSF-CAREER Award (2016)、Charles and Martha Casey Excellence Award in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2012)、Hirschman-Rich Graduate Award (Organic) (2011)、Abbott Laboratories Organic Synthesis Award (2011)、Eastman Summer Research Award (2010)。
刁莹(2016 年 MITTR35 获得者),200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2011 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2011-2014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 年开始担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功能材料基础性研究,以及开发表征功能材料的新型方法和技术。
Jenny Y Yang,2001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化学学士学位,2007 在麻省理工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7 年至 2013 年前后分别于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自 2013 年至今任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助理教授。主要致力于发展高效金属催化剂,以利用可再生能源来生产燃料或化学原料品。
张鑫,2001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4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10 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目前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主攻用化学手段揭秘体内蛋白质的聚集和折叠。曾获得 The Lloyd and Dottie Huck Early Career Award 和 The Burrough Wellcome Fund Career Award at the Scientific Interface 等荣誉奖项。
李婧翌,2007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2013 年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2013 年至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统计学系和人类基因学系助理教授。目前主攻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曾获 the Hellman Fellows Award 等荣誉奖项。
赵莉,2002-2006 年,在中国内蒙古大学攻读学士学位。2006-2011 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攻读博士学位。2011-2017 年,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 年开始担任洛克菲勒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基因的进化和功能,以及适应性进化的遗传学基础。
邓嘉,2006 年于清华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2012 年于普林斯顿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自 2014 起任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即通过感知、认知和学习相结合来实现人类层面的视觉理解。曾获 ZF TRW Automotive Endowed Research Award(2017)、PAMI Mark Everingham Prize(2016)、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2015)、Yahoo ACE (Academic Career Enhancement) Award(2014)等荣誉奖项。
吴毅弘,2006 年于清华大学获电工程学学士学位。2008 年于普林斯顿大学获电工程学硕士学位。2011 年于普林斯顿大学获电工程学博士学位。2011-2015 年曾先后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作。自 2016 年起任耶鲁大学统计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数学通信、统计推断、统计力学、概率和算法复杂性的信息理论基础。曾获 Simons-Berkeley Research Fellowship(2015)、List of Teachers Ranked Excellent by Their Students(2014)、Strategic Research Initiatives Grant, University of Illinois(2014)Marconi Society Paul Baran Young Scholar Award(2011)等奖项。
陈娟宁,2002 年于麻省理工学院获脑部认知学学士学位。2011 年获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方向博士学位。2012-2016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自 2017 年起,任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心理学和脑科学助理教授。主要致力于阐明和解释脑部认知以及记忆形成的机制。
Xinfeng Liang,本科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2003 年获海洋科学学士学位。2007 年-2012 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2 年 12 月-2015 年 12 月,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 年 1 月,担任南弗罗里达州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是海洋如何运作以及海洋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常翠祖,2007 年于山东大学获得光学工程学士学位,此后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院士薛其坤,并于 2013 年获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到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在清华物理系就读期间,常翠祖在薛其坤院士的指导下,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获得物理系“吴有训奖”。
常翠祖还曾荣获Dimitris N. Chorafas Foundation Award(2013)和 Young Scientist Priz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2017)等奖项。
曲君浩,2004 年于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取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2012 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6 期间,曾先后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自 2016 年 3 月任华盛顿大学物理和清洁能源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量子材料的集体行为。
Pinshane Huang,于美国卡尔顿学院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于康奈尔大学获应用工程物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于 2015 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担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谱学,原子尺度化学分析,纳米材料。曾获 Kavli Fellow,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Packard Fellowship (2017)、3M Non-Tenured Faculty Award (2017)、Albert Crewe Award, Microscopy Society of America (2017)、Air Force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16) 等奖。
李雯,2001 年-2005 年,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 年-2009 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空间物理博士学位。2010 年-2011 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 年 1 月至今,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研究科学家,2016 年 9 月至今担任波士顿大学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等离子体波;地球的磁层物理;太阳风磁层耦合;高能粒子沉淀;木星极光等。
李易,2006 年于复旦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2009 年于复旦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学位。2013 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3 年 9 月-2016 年 7 月,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 年 7 月至今,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理论凝聚态物理相关研究工作。
林同妍,2003-2007 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物理和数学学士学位。2007-2012 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助理教授。主要致力于用数学和计算机算法手段解决暗物质的基本问题,例如它所具有的非引力作用。
Norman Yao,2009 年在哈佛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2014 于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2016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 年起,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子与光学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曾获 the Radcliffe Institute』s Captain Jonathan Fay Prize (2009) 和 the APS Division of Atomic, Optical and Molecular Physics Outstanding Thesis award (2015) 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