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话:原文标题本是《在神的沉睡之地》,我觉得太神棍化了(毕竟这是苏联的东西),故在发帖时引用了另一个俄罗斯转载者所用的《伟大梦想的钢铁坟墓》。其它就无需多说了,这文章我昨晚一看见就决定立即翻译过来。
2015年6月2日,是世界宇航员的摇篮以及我国(注,原作者应该是俄罗斯人)最大的航天港——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建立60周年的日子。在这几十年当中,在它的这片土地上曾试验过各式各样众多的航天器,而其中的巅峰之作就是“能源--暴风雪”系统。只是历史有着自己的路,计划还在“襁褓”之中即夭折了。
20多年前,两架航天飞机(注,后面会详说这是哪两架航天飞机)就此与灿漫的星空隔绝开来,装配维护综合体沉重的滑动门最后一次被合上了。(当时)有这么一句略微讥讽的话:生出那些本要遨游星辰大海之人的地方,如今却成了这些人的坟墓。
装配维护综合体大概是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最大的建筑物了。它是由伊热夫斯克的普利卡姆斯克工业企业设计研究所(注,Прикам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роектирования промышленных предприятий,其中Прикамский应该是个叫普利卡姆斯克的地名)设计,长132米,高62米。端部有滚移设施——简单的说就是巨大的滑动门。其中最大的那扇尺寸有42X36米,足够“蝈蝈”(注,指工作人员)带着“能源”火箭航天综合体(注,指数个航天器组成的成套装置)和装在它上面的航天飞机通过了。
装配维护综合体的承重结构部分是用特种钢材制造,并且能够经受得住意外条件下的冲击波压力——如果距离最近的发射场上重型运载火箭发生意外爆炸的话。
在厂房主体的两侧,添建有四层楼的附属建筑,里面放置着各式测试设备、通风设备和供电设备。
由于进行航天飞机相关工作的厂房是不能有灰尘的,所以在厂房内人工提高了大气压,所有从厂房通向走廊(注,大概指去附属建筑的走廊?)的门都是密封门。
在天花板之下曾经移动着3台横置的梁式起重机,每一台的起重量都有400吨。而在起重机的之上,顶部本身的下方,还有复杂的桥式结构,用于接近(更换)照明灯。
如今在装配维护综合体内的两架航天飞机,一架是原本用于发射的“暴风雪”航天飞机2号机,一架则是技术模型机。不过,尽管后者是模型机,但里里外外和真正的航天飞机并没有什么差别。由于两架航天飞机现在的状况均不是最佳的,所以它们互为补充(注,应该指通过拆卸零件保持完整性)。
译者补充的话:厂房中用于发射的那架,是“暴风雪”系列的2号机“风暴”号航天飞机(产品编号1.02,在有的资料里面称它为“小鸟”号),苏联解体前已完成95%-97%。原计划1992年升空后进行该系列的第二次无人控制自动飞行,并与“和平”号空间站进行对接,后因苏联解体而闲置,成为哈萨克斯坦财产。
技术模型机(生产编号0.15),用于模拟和演练发射前准备工作(加注燃料,试装-对接工作等等)的验证机,苏联解体后闲置,现在也为哈萨克斯坦财产。
现在我们向下走一点,然后环顾下厂房大厅四周。在第二滑动门(小滑动门)的下方有一个绝佳的观察位置。
在装配维护综合体的侧墙上挂满了十余个配备了液压传动装置的下放式或回转式技术平台。这些平台对于在不同高度开展的各类工作来说是必要的——为了不触碰(航天飞机的)隔热瓦。这儿还有一个乘员(宇航员)用闸门--舷梯,使用它可以到达宇宙飞船的舷侧。
忍不住了,放任自己发两张历史照片出来吧,在这上面可以看到(当年)技术平台的运用。照片是从Buran.ru网站上找来的。
我们朝下向着航天飞机走去。航天飞机不是放置在路面上,而是放置在可移动的托架上,托架底部卡入了轨道中,因此可以沿着轨道移动。在机鼻前方耸立着其它一些技术平台,是用来靠近座舱和发动机的(注,应该是指航天飞机前端的姿态控制发动机),这些平台和托架上的航天飞机一样,都能够借助轨道前后移动。
时间和人们都没能保护好航天飞机,它们的现状十分可悲。部分隔热瓦脱落,座舱玻璃破碎,机翼和机身上覆盖着厚厚一层积累了二十余年的鸟类排泄物。
在工作中止的那一刻,“风暴”号航天飞机的完成度已经达到95%。除了隔热瓦涂装上的区别外,它与技术模型机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机鼻内已经安装有姿态控制发动机。
在尾部,“风暴”号已经失去了减速伞舱,但是发动机装置仍然十分完整。
技术模型机的尾部明显保存得要好些,座舱的玻璃也没有遭罪。
技术模型机内部的一切几乎与“成年”航天飞机里面一个样。只不过将一些部件换成了标注有(部件)名称和质量的木制件。当然了,(我们是)无从得知这些消失的设备被拿去干嘛了--到底是没被安装过,还是为了贵金属而被卸掉了。气闸模块(气闸舱)和座舱内一片杂乱,有效载荷隔舱和发动机舱里面要相对规整一些。
再来两张装配维护综合体设备的照片。
历史是螺旋运动的。这是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客观过程。可以为已经失去的时间感到遗憾,可以为昔日的伟大赶到悲痛,但在此之上的现实仍然是——俄罗斯正迅速地丧失现代航天大国的地位。已经20多年了,但我国什么真正的新东西都没有造出过,还在继续吃着苏联的老本。一味地进行着老旧半成品改进,而所有其它的——要么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么只停留在纸面上。毫无疑问的是,显赫的过去还能够让宇宙马夫再航行个十年,但等到那时,中国的火箭已不再会逾越自身可靠性的应有界限(注,应是指火箭技术成熟可靠了),已不再会倾注费用向轨道上输送载荷(注,应是指实力雄厚了)。
宇宙航行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已经消逝,只留下了干巴巴的财政统计数字。那为什么要为太空花费万亿,既然它并不能够带来眼前的利润?(注,这是原作者的设问)
在政治体系对立的年代,两个超级大国的竞赛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有益的影响。能实现的军事实践和意识形态实践造就了各式各样的方案。是的,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没能进入到图纸阶段和模型阶段,但那些通过了试验和委员会过滤筛选的,都得到了无限的(注,指不计代价)支持。
苏联多次使用宇宙飞船(注,指航天飞机)的未来并不是在它们诞生之前就预定好的。尽管此类发射有着巨大的财政耗费,但它们曾能够长久地坚守在世界舞台上,并朝着未来的天际提供矢量。
而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借用标题来做个结尾:
起来吧,我的神!从灰烬中站立起来!(译者注,这是在戏谑吧?)
本文作者:kgb1986(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