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2017年,除了新能源是汽车业的热点外,汽车智能化无疑也是备受行业及资本所重视的新领域。在2018年,汽车智能化势必会被业内更加重视,因为距离业内曾预计实现无人驾驶的2020年已不远矣。不可否认,汽车智能化成为未来汽车业的新变化是几无悬念的。但笔者认为,即便汽车智能化未来无限美好,业内也不宜在当前头脑发热,尊重消费者、尊重生命是汽车智能化的基本原则。
就在昨天,笔者关注到媒体报道河北邯郸车主状告特斯拉公司案有了新进展;特斯拉公司终于被迫承认车辆在案发时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为了抵制关于汽车智能化的过度宣传,避免带血的产业变革,笔者将从一个智能化领域曾经的从业者角度谈对汽车智能化的理解。
汽车智能化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便利性,进而提升交通安全性。
回顾人类发明汽车的初衷,是因为马车不如汽车便利;汽车发展到如今,虽然已大幅优化人机交互与舒适性体验,但依然不够便利,想必刚经历春节长途驾驶、饱受驾驶疲劳、堵车之困的老司机,对此应有较深刻的体会。
根据业内对于汽车智能化的描述,各级别自动驾驶分别可或多或少地减缓驾驶者的痛点;比如自动泊车辅助可帮助新手较顺利的完成泊车。但根据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简称NHTSA)和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简称SAE)的定义,0-3级自动驾驶都只能称之为驾驶辅助,其与无人驾驶有本质的区别。并且要注意,这些驾驶辅助功能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减缓老司机们的痛点。以目前普遍应用自适应巡航ACC为例,其最合适的应用条件是在高速公路;但也还要注意,当高速上不用踩油门、踩刹车时,驾驶者需要干的就基本只剩下握方向盘了,而高速行驶无事可干时最易催发的是瞌睡,这便是ACC在最合适的应用条件下存在的使用风险。
至于提升交通安全性,笔者不完全否认0-3级自动驾驶的效用,但显著性与否值得商榷。事实上,关于汽车智能化对于交通安全的显著贡献,笔者认为只有到了4级自动驾驶及以上才有讨论的必要,届时人参与驾驶较少,理想状态下的汽车智能化能有效规避人为交通事故,一定程度提高交通安全性。不过,也值得注意的是,高度智能化汽车虽能按既定程序行驶,但也会受到环境因素、传感器精度、通信安全的影响;故确保高度智能化汽车性能稳定及大量且真实的场景测试十分必要,以对消费者负责。
另外,由于谁也不能断定高度智能化汽车就不会引发交通事故,故笔者认为业内有观点单方面认为高度智能化汽车较之人工驾驶已经很安全,就给出高度智能化汽车足够安全的说法不妥。至少人工驾驶发生事故有法可依,高度智能化汽车发生事故尚无法可依。也因此,笔者认为,在相关法规出台之前,无人驾驶(高度智能化汽车)不应民用上路。
汽车智能化“起飞”前夕,车联网的实用价值或高于智能驾驶。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在高度智能化汽车来临之前,汽车智能化的体验就完全不好、不能广泛应用。事实上,相较于控制驾驶部分的智能化,用于交互、信息、娱乐等领域的车联网并不太影响行车安全,但能大幅改善便利性。
比如,基于4G移动网络的在线导航就很好地解决了城区内规避堵车及长途驾驶时不熟悉路线的痛点;当然,导航准确性也待提高,笔者春节期间曾因导航误报前方高速封路而被改道,且不只笔者一人。
再如,基于位置实现的用车服务,停车、餐饮推荐也能解决用车痛点,只是如何接入这些用车服务,地图服务商、车企及车联网系统需早日协商好利益分配才是。
目前,有不少车联网系统中接入了一些诸如股票、新闻等的内容。笔者认为,过多地接入一些与用车不太直接相关的内容、忽视痛点需求实则也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毕竟这些功能产生的成本需消费者买单。
诚然,智能化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会引来业内及资本的青睐。但笔者认为,新事物发展均有逐步完善的自然规律,不应过度宣传汽车智能化的“神奇”,尊重消费者、尊重生命才是发展汽车智能化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