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购戴姆勒股权的冷思考:买买买不全是中国品牌未来

2018年春节还没过完,汽车界已经爆出一条引发业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大消息。2月24日下午,吉利在官网微信公开发布《吉利集团入股戴姆勒,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的信息,表示公司已通过旗下海外企业主体收购戴姆勒股份公司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意味着吉利通过二级市场“买买买”,一跃成为后者最大的股东。

而在一天前,宝马集团方面宣布,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已签署“合作意向书”,成立电动车合资企业,生产宝马MINI品牌车型。昭示着中国品牌除了自身加速产品升级,似乎在用“买买买”的方式日益挑战由跨国车企把控的竞争格局。车业杂谈认为,中国品牌利用资本力量加速转型升级,固然不失为一道突围利器,但要真正实现中国品牌的复兴,打铁还得自身硬,一切还需要依赖于自身的奋斗。

纵观全球顶尖企业发展规律,“自力更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之路。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之于微软、谷歌、苹果、阿里巴巴、腾讯等全球科技巨头,还是丰田、通用、大众、福特等跨国汽车企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并购重组是发展的利器。创立于1937年的大众,20世纪后半程便开始了它疯狂的全球扩张路线,不仅在海外多个国家建立起了车厂和销售公司,还不断大肆收购各种汽车品牌,完成自己的扩张侵略计划。1969年大众收购奥迪,将奥迪定位于高端车型,这一定位非常成功,时至今日都可以看到成果。

但是总体而言,跨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核心,都是源自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日韩汽车企业的崛起,无疑正是这一铁律的生动写照。以丰田、现代为代表,在其发展历程中,通过不断的模仿、借鉴和创新,完成自身产品和技术的积累。根据国际知名调查机构《Focus2Move》最近公布的数据,按照系别划分,日系成为全球汽车销量排行的最大赢家,丰田本田日产不仅分别位列全球品牌销量前十的第一、第四、第五位置,而且在百强榜中占据了27席,而其中,丰田卡罗拉2017年全球销量更是达到122.5万辆,中国市场销量达到33.7万辆。显然这些最为关键的发展成绩,都绝非依赖并购重组而来。

竞争高压和产业变革双重态势下,跨国汽车企业绝无意愿轻易交出话语权。

一边是现有竞争加剧,一边是新能源、智能化催动的汽车产业变革。无论中国品牌还是跨国汽车企业,没有哪一方甘心轻易缴械投降。在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和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品牌只有加快对高端品牌和高端产品的布局,才能提升品牌形象,并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2018年,中国自主品牌将持续在产品和品牌发力,进一步瓜分合资市场份额。

而面对中国品牌的强势进攻,跨国品牌携其品牌和产品溢价优势向下挤压,在2018年的新车规划中,大众、现代起亚分别有4款SUV产品,丰田和马自达等车企也是把产品重心放在了SUV市场上。

而围绕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通过整合自动驾驶、智能互联技术来打造汽车新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业态,已成为跨国车企和中国品牌的竞争共识。对于跨国汽车企业而言,除了集体加码SUV市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真刀实枪的发力已成行业普遍态势。2017年一年时间中,有多家合资公司成立。这种种举动让跨国车企在2018年以及未来的两三年,有大量的新能源车推向市场,加速其变革步伐。

因此,无论从应对现有竞争还是抢夺新一轮汽车产业话语权角度,跨国汽车企业都绝无可能给予中国品牌足够的机会,放任后者动用资本力量提升竞争优势。

谁能赢得新一轮中国消费者的芳心,谁才能真正赢得产业的未来。

从2009年开始,中国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全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市场。全球车企销量排名的更迭,也反映出中国消费者主导的中国市场是决定产业未来的关键。事实上,纵观中国品牌近年来的崛起,除了多年不懈的努力,与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结构发生深度变化密不可分。

中国汽车消费主体逐渐以80、90后为主,引发了汽车产品结构的变革。年轻人往往打破陈规,更愿意接受新兴事物,追求时尚与科技,这让综合实力处于上升通道的中国品牌迎来机会。相对而言,自主品牌比合资品牌更善于把握中国市场流行趋势的变化。中国消费者已经由追随者变为引领者,更加年轻化,更注重健康和绿色环保,对品牌的认知更成熟,消费需求也发生深度变化和升级,日益追求品质和打动内心的体验。

面对这一趋势,之于中国品牌和跨国车企,传统意义上的加加减减已不是核心,适应未来的核心是要围绕消费者,加快产品和技术的调整创新,才能抓住新的发展契机。

总而言之,不管是吉利豪购戴姆勒股权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还是长城牵手宝马,都毫折射出中国品牌这些年的进步,可为产业各方理性打call点赞。然而站在中国品牌崛起复兴的角度,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进行更多清醒思考,呼吁中国品牌把握产业竞争变革核心,聚焦消费者,聚焦产品和技术创新,唯有此,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出现汽车版的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