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有效课堂交往的实质就是实现新课改提出的语文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过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区别于‘工具性’而言,多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环境的熏陶、内心的体验。”(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始终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颇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交往教学理论,特别是有效课堂交往的实现却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有效课堂交往的前提就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在交往中互为主体的关系使教师特别是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其次,交往内容的丰富会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切实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最后,有效课堂交往及时、有效的反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师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这有利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体验。

此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叶圣陶先生说:“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做语文教材。所应着眼的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这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其他文科课程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是语言内容,而语文课程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寓教于文。

总之在有效课堂交往过程中,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会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从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