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诗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要消除对新诗的厌学怕学心理,端正对新诗学习的态度。此外,学生还要通过平时对新诗的多读多写,积累语感,培养习惯,从而提高自己鉴赏新诗和创作新诗的水平。乌申斯基认为;“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一种有效的道德资本,而不良的习惯就像是一笔常还不清的债务。”因此,学生平时应该多读新诗、多写新诗,以写化诗(即是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出新的诗歌、体现新的价值),在学习中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新诗学习习惯,提高自己鉴赏新诗和创作新诗的水平。
多读新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有助于理解诗意,丰富情感体验,积累语感。在读中理解诗,在读中品诗,在读中感受诗的音乐美。“学生对新诗的朗读可有以下几种:
(1)学生自读熟悉新诗内容。(2)在老师的范读下,感受诗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基调。(3)学生模仿老师大声自读。(4)跟着配乐听读,激发想象,感受诗的意境美。(5)咬文嚼字品读诗的语言美。学生经过朗读感知课文,一方面提高了朗读能力,积累了语感,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理解,丰富了情感体验,陶冶了情操。“新诗教学要重视诵读,提倡美读”(李艳《新诗教学法举要》)。鼓励学生蓄势养气,要情感饱满地投入到对诗的朗诵中去。这样,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感悟、琢磨、想象、理解,实现对诗的审美理解和总体把握。
多写新诗
仿写。即站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按照原诗,只改动几个句子或几个词来表达另外的意思。例如,《致橡树》第一节中,“诗人连续用了两个‘如果’、两个‘绝不’、两个‘也不止’的句式,组成意象群,但结尾的两个意象:‘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整饬的句式突然中断,这中间的空白如何填充?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讨论补充如下:‘甚至不像日光/终生献出炽热的激励/甚至也不像春雨/滋润你的秀色,浇灌你的英气。’补充的部分与上文句式契合,有助于对诗的意境的整体把握。”又比如,有老师上诗歌写作指导课,巧妙地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删去两韵,请学生根据情感选择相应的意象补上,于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景象,学生写道:“给我一片荷花瓣啊荷花瓣/船一样的荷花瓣/归航的期盼是乡愁的期盼/给我一片荷花瓣啊荷花瓣/给我一杯女儿红啊女儿红/泪一样的女儿红/泪水的凝重是乡愁的凝重/给我一杯女儿红啊女儿红”,后经同学评议,将‘泪水的凝重是乡愁的凝重’改为‘流泪的伤痛是乡愁的伤痛’,诗意更显和谐。再与原诗对照,学生们对诗的感悟和理解有了一个跃进。
创作。把最甜美的感觉,最喜爱的景物,最刻骨的瞬间,用一句最美妙的句子把想得很甜美的内容写出来,进行分行排列,就成了一首自己创作的最短小的新诗。新诗写作过程中最不容易把握的就是意象的营造。因此,学生在开始写作之前,可以借鉴几篇在意象的选择上恰到好处又容易理解的诗作。如席慕容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裸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首诗把乡愁形象化为“清远的笛”、“没有年轮的树”,这两个意象非常具体。通过此类型诗,选择意象时,学生应尽量找到自己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类似点,要真实于生活的体验,这样才能写出情景交融、有独特生活体验的诗作。